2021年1月,蕉岭县新铺镇成为梅州市唯一入选的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国家级试点,同年5月,梅州市成功申报广东南岭山区韩江中上游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项目。自此,新铺镇成了“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山水保护修复”实施的重点区域,为支撑乡村振兴战略和“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落地实施创造新空间、释放新动能。而同福村地处新铺县腹地,更是肩负着发展重任。
在近日公布的广东首批乡村振兴示范镇示范村创建名单中,新铺镇是50个示范镇之一,同福村也跻身485个示范村名单。日前,南都记者走进新铺镇和同福村,探索其集多个试点于一身后“点土成金”的发展经验。
新铺镇丝苗米连片种植农田。
“四田”模式让“小田变大田”
驱车驶入新铺镇同福村不久,千亩标准蔬菜种植基地便映入眼帘,春雨滋润下,一片绿意盎然。谁料到,这里也曾长期囿于耕地碎片化、土地撂荒等难题。
同福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曾艳忠介绍,同福村有600多户、2000多村民,全村1000余亩耕地。“以前种植1亩地,一年下来赚不了几个钱,村民种粮意愿不高,种粮大户也只是赚了自己省下的工钱。”
这也是新铺镇普遍面临的苦恼,发展转机随着入选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国家级试点而来临。新铺镇副镇长林若文介绍,新铺镇以调田、汇田、增田、聚田的“四田”模式推进农用地整理,大力打造耕地保护集聚区,通过实施垦造水田、补充耕地、耕地恢复、荒地复耕复种等工程,新增耕地面积约1000亩,引导现代化生产要素和经营主体集聚,接下来将继续推动耕地保护工作致力打造万亩耕地保护集聚区。
同福村“粮-菜”种植区。
为实现“小田”变“大田”,推动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在各个涉农区开展得如火如荼。蕉岭县也结合自身实际,推动承包地、宅基地、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三块地”改革,打造可推广、可复制的典型示范样板。
同福村积极推进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前期以村集体作为“中间人”“担保人”集约土地,后续通过“党建+公司+农户+基地”模式,与省级农业龙头企业、湖南农业大学深度合作,全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和“国家级辣椒产业示范区”。
“我们在同福村周边集聚了2000亩土地发展现代农业,其中同福村集约耕地920亩,引进大型农业种植公司,有效盘活低效耕地,通过‘流转+就业’创造了上百个就业机会,解决失地即失业问题,帮助农民、集体增收近500万元。”林若文说,这一发展模式推动实现了企业、农户、合作社、村集体共赢的局面。
曾艳忠给南都记者算了一笔账,蔬菜基地增加了农户收入,每年每亩有600元田租,也壮大了村集体收入。同时,村民可以在家门口就业,每天约有200人在此务工,一天能有120元,若是采摘、运输等技术工,工资更高。
新铺镇丝苗米连片种植农田。
新铺镇还积极落实“耕地保护”田长制先行县建设工作,率先搭建田长制组织架构和完善责任体系,创新实施“镇、村联动”的“双田长”巡田模式,由村干部任网格田长、挂点镇干部任协管田长,巡田范围覆盖1.85万亩耕地面积。
建“产业新村”助村级产业升级
“新铺的人口趋势属于外流的,全镇只有50%左右的本地常住人口。”若文指出。人口流出,留下了的不仅是耕地,还有闲置宅基地。
蕉岭将全县97个村划分为了发展类、调整类、空心村(自然村)三类,在探索制定调整类和空心村村庄“优迁快聚共富安居”方案,推动分散的自然村向中心村或圩镇集中,改善“有新房没新村”“建新不拆旧”“一户多宅”等问题。
林若文介绍,新铺镇正以空心村三坑村、发展类村庄同福村为突破口,探索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推动宅基地高效化利用。在同福村,瞄准闲置低效宅基地,探索宅基地有偿退出、非资格权人认定、使用以及腾挪转换利用新机制,通过村庄布局规划、制度设计保障等措施,首期拟盘活宅基地35亩,结合存量建设用地,谋划80亩“产业新村”建设,助力村级产业发展。
作为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的国家级试点县,蕉岭县正推动同福新村建设,通过“闲置宅基地退出—腾挪整合—入市”的路径保障产业用地需求,补足村内产业发展短板,计划腾出15亩产业发展用地,吸引农产品深加工、文旅融合发展基地等二三产业落户。“通过入市撬动产业发展,与‘产业新村’工作充分结合,为优质产业提供更广阔的空间。”林若文称。
南都广州新闻部出品
采写:南都记者 莫郅骅 实习生 谭政
图片:受访者提供
编辑:莫郅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