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股静脉三指定位穿刺法”,为新生儿股静脉采血;创新“围堵式截流”治疗肠外瘘,变“臭水沟”为“守城桥”;改良胸带即将实现专利转化,成为守护心外手术患者的“护甲”;超声辅助鼻肠管置管,为操作安上“导航仪”……5月12日护士节到来之际,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以下简称“中山一院”)的四位护士向记者分享了他们在临床上的拿手“绝活儿”。这些“绝活儿”有的已经成为专利,有的即将转化,有的为患者省去了一大笔医疗费用,还有的已向全国医院推广。但在护士们看来,这些都是一些“小发明”“小改动”。“有时候,一项微小的创新,也能为患者带来非常高质量的服务,这是我们幸福感的来源。”中山一院重症医学科重症一科副区护长、副主任护理师卫政登说。
01/
她的手指就是尺!
三指定位法助力新生儿股静脉采血
在临床上,针对一些静脉采血困难的危重新生儿,通常会采用股静脉采血,这也是临床护理操作技术的难点之一。
据中山一院新生儿科专科护士、主管护师罗美介绍,目前国内外常用的股静脉采血方法有摸股动脉法、股三角中点法,但新生儿没有配合意识、哭闹、肢体活动度大,尤其是肥胖、严重脱水等患儿,股动脉往往触摸不清、股三角体表位置不明显,容易出现定位不准导致穿刺失败、血肿、血栓等。这不仅仅会增加患者创伤,延误病情的诊断及治疗,同时,还会导致患者产生应激反应,引起血流动力学改变,甚至出现颅内出血等严重并发症。此外,传统的摸股动脉法、股三角中点法都需要两名护士配合,人力成本也相对较高。
为了提高穿刺成功率,罗美护理团队通过查找文献及临床实践,不断探索,对穿刺体位、“三指”定位及穿刺角度进行了改良,创造出“股静脉三指定位穿刺法”。
“我们希望最大程度减少患者的痛苦,为技术赋予更多人文关怀。”据罗美介绍,股静脉三指定位穿刺法的优势在于:无股静脉穿刺禁忌症的所有新生儿都可实行,包括股动脉触摸不清、股三角体表位置不明的患儿;同时单人便可独立完成操作,节约了护理人力成本。
罗美团队对股静脉穿刺成功率进行统计后发现,采用三指定位穿刺法可将一次穿刺成功率由81%上升至93.5%。
02/
变“臭水沟”为“守城桥”
创新“围堵式截流”治疗肠外瘘
肠外瘘的治疗是世界性难题,75%-85%的肠外瘘发生在腹部外科手术后,是腹部外科严重而复杂的并发症,其病死率高达5%-20%。
据中山一院烧伤外科慢性伤口造口护理专科护士、主管护师李静介绍,胃肠手术后切口裂开合并切口内高流量肠外瘘的病例在临床比较少见。这种瘘口渗出的消化液对瘘口周围皮肤的腐蚀性强,易导致切口感染及局部皮肤红肿、糜烂或坏死,护理非常棘手,尤其是瘘口排泄物的收集、周围皮肤护理及伤口护理。另外,肠外瘘患者治疗所需时间长且花费大,给患者带来严重的生理和心理负担。
国内外对肠外瘘的最前沿治疗方法主要有VAC(负压疗法)和使用纤维蛋白胶密封剂。但对于切口瘘的瘘口低于皮肤平面≥1cm的疑难复杂伤口,利用粘贴造口袋或单纯负压封闭治疗等常规技术无法使伤口与排泄口有效隔离,导致瘘口周围伤口受排泄物污染,造口袋频繁渗漏,将会加重伤口周围皮肤感染,医护人员面临着极大的挑战。而纤维蛋白胶密封剂这种治疗则需要复杂的装置。
自2018年开始,李静团队创新“围堵式”截流方法阻隔肠瘘液或粪便对伤口的污染,不仅有效控制感染、给伤口提供良好的愈合环境,还为患者大大降低了费用。
插入式围堵联合负压治疗技术,应用造口皮肤保护剂插入式围堵,有效阻隔伤口与排泄口,并联合负压,及时抽吸排泄物,以维持伤口与排泄口有效隔离,并及时抽吸排泄物,为伤口提供良好的愈合环境,加速愈合,并增加患者的舒适度,减轻临床医护的工作量。
李静表示,使用伤口负压治疗方法一次使用的医用耗材大约需要5000元,每周更换一次;而采用“围堵式”截流方法后,每次医用耗材在50-200元左右,隔1天或2天更换一次,为患者节约了医疗成本。
据了解,该技术成功完成78例切口瘘/肠造口皮肤黏膜分离的个案,并获得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现已推广应用至全国。
03/
新型胸带变身定制版“护甲”
专利转化守护更多患者
在心脏手术后,为减轻术后伤口张力、防止胸骨裂开、减轻疼痛,医护人员会为患者佩戴胸带以达到对伤口固定和保护的作用。
据中山一院心脏外科护士长、副主任护师吕林华介绍,传统胸带设计弊端多,基本等同于腹带,无法完全贴合胸部上宽下窄的形状。患者运动时,胸带极易滑落,降低减轻伤口张力的效果。
同时,传统胸带材质硬、厚、粗糙,不但限制胸式呼吸,影响术后患者有效咳嗽、咳痰,并且易造成患者腋下皮肤受损。一些患者为了减轻疼痛、防止胸带下滑,经常勾肩驼背。这样的胸带要佩戴3个多月,对于患者来说是一件压力不小的事情。
此外,传统胸带并不区分性别。女性由于生理原因,佩戴胸带时易出现胸前区压迫感等不适,同时还会影响青春期女生的胸部发育。从而增加女性佩戴的不适感,降低佩戴依从性,影响伤口恢复。
针对这种情况,吕林华团队通过大量临床实践,创新设计出一种新型弹力加压胸带,分S、M、L三个尺码。绷带采用网孔弹性面料,加压力度均匀,透气性好。绷带魔术贴部分采用“一分为二”的设计,符合人体胸部上宽下窄结构,使整个伤口创面贴合良好。同时,吕林华团队还为胸带增加了肩带,有扩胸挺背、固定胸带、加压固定伤口的作用。
改良版胸带的样品效果图。
据吕林华介绍,她和团队自2019年开始设计这款新型胸带。2020年已成功申请专利,目前已实现技术转化并生产,并在临床应用。
“升级设计这款胸带的整个过程,我们在患者和同事中多次试穿,中间修改了无数个版本。不分男性和女性,从70多斤到200多斤的患者,从躺着、坐着到站着、走着各种动作,都让大家试了个遍。希望真正成为患者术后伤口恢复的定制版‘护甲’”。
“我平时巡房喜欢与患者多沟通,全方位看遍每一个角落与细节;发现问题,及时与团队进行头脑风暴,整理解决策略并实施,提高患者住院舒适及满意度。最终目标就是希望能从患者角度出发,切实解决一些问题。”吕林华透露,近年来,她已申请了4个专利,目前还在与科室团队共同探讨如何更好通过人工智能解决临床护理问题。
04/
为鼻肠管置管安装“导航仪”
引入超声辅助将操作“可视化”
传统的鼻肠管置管通常采用胃镜下置管或注气听诊的方法,对于危重症患者来说,这是一项不小的挑战。
中山一院重症医学科重症一科副区护长、副主任护理师卫政登表示,胃镜对患者的创伤较大,而且要把患者从重症医学病房转运到胃镜室,这会给危重症患者带来一些不可控因素。而注气听诊则是一种“不可视”的置管操作,尤其对经验较少的护士来说,一次性成功的概率相对较低。
对此,卫政登和团队探索出了超声引导下的鼻肠管置管术,为整个置管过程增加了“导航仪”。据了解,这种方法是在超声辅助下将鼻肠管置入空肠内,具有让“不可视”的置管操作变成“可视”的特点,床旁护士就能操作。在缩短置管操作时间的同时可大大提高置管成功率。从2018年开始,中山一院已为500多名患者进行操作,成功率约为97%。
目前,卫政登参加撰写的一篇以鼻肠管留置新技术为主题的文章发表在核心期刊Critical Care,同时还发布了1项专利。
采写:南都记者 王诗琪 通讯员 梁嘉韵
受访者供图
编辑:王诗琪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5·12国际护士节 向白衣天使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