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佛山三水一位叫郑留壮的小伙在一家面店用餐后支付了200元,而实际费用仅为20元。小伙并非粗心,多付是有心之“失”。这间名为“豫知乡”的老字号面馆,由河南人许余粮经营。面馆外醒目地张贴着“免费吃面”“免费停车”“免费充电”的告示,已经贴了3年之久。许余粮表示,这些告示是为了帮助那些遇到困难的人。从2021年开始,这间面馆已经帮助了40余位彼时生活窘迫的人。正是由于这一善举,才有了郑留壮多付钱款的故事。
这件事在网络上传开后,收获了无数网友的点赞与热议。事实上,郑留壮早就关注到了许余粮的面馆。他被面馆外的告示所感动,觉得这样的善举应该得到回报。他希望通过自己的一点小小善意,帮助到更多需要帮助的人。可以说,正是面店老板几年间种下的善意种子,在有心人那里收获了温暖的回报。
让这份善心传递下去的,是两人共同的经历。许老板16岁在河南老家打工时遭遇困境,当时一位五金店老板无偿地帮助了他,这份善意一直铭刻在他心中。正因为曾经接受过别人的帮助,许余粮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人感受到温暖。而郑留壮13岁时曾因丢失生活费而向陌生人求助,得到帮助后一直铭记在心。这次他在面馆多付的钱,不仅仅是对许余粮的感激,更是对社会善意的一种回馈。
爱心之所以能够传递,是因为人类具有与生俱来的同情心和互助精神。当我们看到他人受到帮助时,会感到一种积极的情感,从而激发出自己也想要帮助他人的愿望。这种行为被称为“善意传递”或“利他主义连锁反应”。当一个人表现出善意时,这种行为不仅会直接影响受助者,还会间接影响旁观者和社会环境,形成一种良性的循环。
孔子讲“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意思是:自己想要站稳脚跟,就应当帮助他人站稳脚跟;自己想要通达顺利,就应当帮助他人通达顺利。假如利他行为能不断获得他人和社会的正向反馈,那么,利他和利己实际上就是同一回事。
作为同在广东闯荡且小有成就的河南人,许余粮和郑留壮都脱离了原有的熟人社会网络。相对小康的生活当然是他们做好事的物质基础,在一个相对由陌生人组成的社会里,他们试图建立传统熟人社会提供的小安全网、社群感,这种努力同样值得珍视。如许余粮在面馆内设立了“豫知乡”慈善基金,每售出一碗面或一瓶啤酒,就捐出一块钱用于慈善,还在店内设立了河南老乡的联系方式、招聘信息等,帮助老乡们互相联系、互相帮助。相信这样的努力多了,在某些时候,就能及时补位社会大安全网的不足和无暇顾及。
今天,做好事不总让人开心、放心,类似新闻报道常见诸报端;我们太需要许老板这样的好人好事,以及好人好事不断带来的正向反馈了。现代社会,物质生活的提升并不能完全解决人们内心的孤独和困境,而善意的互助正是填补这一空缺的重要方式。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善行影响和帮助他人,从而构建一个更加温暖、更加和谐的社会。 □ 吕德为
编辑:张子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