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中国”珠海实践何以出彩?记者探秘“典型案例”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珠海
原创2024-07-25 12:35

漫步珠海大街小巷,越来越多的“绿色空间”、“口袋公园”近年来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总会与市民不期而遇。7月23日,珠海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美丽中国”珠海实践项目推进情况。

南都记者获悉,“美丽中国“珠海实践自2022年全面启动以来,已建成超过100个环境基础设施项目,累计完成投资199.01亿元,并成功建设4个省级“森林城镇”。据介绍,“美丽中国”珠海实践经验做法得到生态环境部、省生态环境厅充分肯定,在2023年9月成为全省唯一入选全国12个“推进生态环境重大工程实施”正面典型案例。

环境杂乱的空闲地块悄然变身美丽整洁的“口袋小公园”;2.5公里长的河岸华丽蝶变为集活动休闲,滨水文化展示,历史文化展示于一体的综合性滨水游憩共享空间……现场同时发布了6个“美丽中国”珠海实践典型案例,南都记者选取其中2个案例,生动展现海“美丽中国”珠海实践给市民生活带来的喜人变化。

昔日“垃圾场”变身小公园

色彩斑斓的园林景观、精心设计的休闲座椅……走进唐家湾镇上栅村绿美长春园,呈现世人眼前的是一个富有人情味的“口袋小公园”,每到夜幕降临,掩映在繁华绿树中的景观灯次第点亮,不仅便利了居民休闲乘凉,也为公园增添了一道景致。

令人意外的是,一年之前,这里还是只一片夹杂居民区中,饱受“脏乱差”困扰的空闲地,除了违章建(构)筑物,现场垃圾和杂物随意堆放,树木草丛凌乱、地面泥土裸露,不仅影响市容市貌,也困扰着周边居民生活。

2023年5月,金峰社区通过议事协商的方式征求意见,通过合理的布局和规划,将其改造为街角“口袋小公园”,并从规划设计之初,就充分尊重居民诉求,在保留保护乡土树种、居民自种绿化以及原有水井的前提下,规划出“共享菜园”“种子乐园”“林下休闲区”“林下活动区”等四个功能区,成为居民休闲、亲子活动的好去处。

公园虽小,却独具匠心。为了融入文化元素,结合唐家湾镇金鼎片区的历史文化背景和民俗特色,以及周边居民的生活习性,综合提升公园的文化内涵,将“尊师重教”“二十四节气”等古诗词句竹匾木牌装饰公园内围墙,增强市民对公园的文化认同感。

在景观营造方面,公园通过种植使君子、炮仗花、九里香等植物,打造出层次丰富、色彩斑斓的园林景观,同时精心构建了游乐、社交、学习、种植体验等多种生活场景,满足了市民种菜、休闲、锻炼、观景、交流等多元需求,切实提高了社区居民获得感,认同感。

2.5公里长河岸变身综合性滨水游憩共享空间

珠海南水河南岸(南水桥-鸡心洲),约2.5公里长的河岸线上,南岸公园、足球场、摩崖石刻、儿童游乐区、服务驿站、集装箱乐园、草坪舞台……各类设施错落分布,串联出一个集活动休闲,滨水文化展示,历史文化展示于一体的综合性滨水游憩共享空间。

改造之前,这片河岸线虽坐拥田地、原生水塘及船舶停靠点等多元的生态及滨水景观空间,生态资源优越,但也存在场地内地面裸露面积较大,场地与周边植物没有延续,景观效果较差的不足。

图片

为了有效利用宝贵的河岸景观资源,当地开展了环境提升工程,从滨水绿地建设出发,结合场地现状重新梳理田地及水塘脉络,合理布局步行系统及活动空间,一方面对裸露面积较大、场地与周边植物没有延续、景观效果较差的部位进行修复,构建有机联系的生态网络,精心打造郊野山水特色鲜明的滨江田园城市绿道,建设亲水宜居的城镇公园;另一方面设置服务驿站、帐篷露营地、健身运动场、儿童沙池乐园、草坪舞台等活动区域,通过缓跑径、亲水平台串联起园内多个活动场地,为市民提供亲水休闲、展示自我的开放游憩空间。

图片

项目还充分结合当地文化特色元素,创新诠释南水镇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文脉,通过复制宝镜湾摩崖石刻岩画,来反映原始部落的图腾崇拜、生活习俗和工艺美术活动,再现南越先民生活;通过打造浪白澳贸易港儿童沙池乐园,让孩童在玩耍时便感受到南水浪白澳丝路上的渔港贸易文化。

采写:南都记者 杨亮

实习生:郝瑞来



编辑:杨亮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