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条举措!福田区在全省率先发布教育人工智能全域应用政策

南方都市报APP • 福教动态
原创2025-03-11 22:35

3月10日,福田区教育局发布了《深圳市福田区全域推进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的二十五条举措》,这也意味着福田区在全省率先发布教育人工智能全域应用政策。据了解,该政策的目标是推进教育人工智能全域全景全链应用,培育人工智能与教育融合发展的新高地、新业态和新模式,打造教育人工智能先锋城市核心区,树立教育人工智能区域品牌,具体内容如下:

一、全面普及人工智能教育

(一)建立人工智能教育课程群。研发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指南,建设人工智能教育专题课程群,开发综合型、跨学科、项目式的人工智能教育课程,形成学段全覆盖、贯通衔接的人工智能课程体系。

(二)优化人工智能教育资源供给。建立市、区、校人工智能教育课程共享机制,分批设立人工智能校外实践基地,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人工智能产业等合作开展形式多样的人工智能教育实践,形成开放多元的人工智能教育资源供给格局。

(三)丰富人工智能创新活动。开展教育智能体开发挑战赛、人工智能创意挑战赛等创新活动,设立师生人工智能成果分享平台、交易平台,以“双赛双平台”探索人工智能领域拔尖创新人才的早期发现和培养模式。

(四)建设人工智能教育体验空间。采用升级、改造、新建、共建等多种方式,建设人工智能教育学习环境,集成智适应学习、虚拟实验等智能工具,支持学生开展自主探究式学习。

二、全景开展人工智能教育应用实践

(五)开展人工智能教育应用实践。聚焦课程教学、发展评价、教研科研、教育治理、家校社共育五个领域,将人工智能全面融入教、学、评、研、管、治全过程,开展多元化的教育人工智能应用试点和实践。

(六)探索人工智能赋能大规模个性化学习。遴选一批学校开展大规模个性化学习试点,探索基于人类认知+人工智能的个性化学习路径,形成“一生一案”“一生一表”“一生一卷”的个性化学习方案,打造“千人千面”的个性化学习生态。

(七)推动数智评价模式创新。建立以学业质量、身心健康、科学素养、阅读素养、国际素养、创新素养等为指数的学生数字画像。构建智能数据中枢,从教学过程、教育管理、资源配置到师生成长、学校发展形成完整的监测体系。

(八)构建以人工智能为底座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建设鲲鹏少年院,在创新环境指数较高的街道和学校设立鲲鹏分院,结合学校特色设立鲲鹏班,将人工智能融入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发现、智适应学习、个性化评价等全过程,用人工智能塑造人人创新的生态。

(九)推动人工智能赋能教科研模式创新。为全区教师配备教科研AI助手,开展人机协同教研、数据循证教研等,推动教育科研从小样本到全样本、从小数据到大数据的范式变革。

(十)建立教育数智治理体系。探索将人工智能应用于学位规划、政策研究、督导评估、教育公共服务,实现教育决策智能化与公共服务精准化。探索智能巡课、数智教师、智能安保、智能服务、跨校区协同、家校共育等应用场景,形成人机共治、家校社协同的学校治理体系。

三、全员提升人工智能素养

(十一)提升教育人工智能领导力。提升校(园)长主动融入人工智能时代的意识和领导力,建立中小学首席人工智能官制度,设立中小学智能教育名师工作室,培养一批新时代领军型校(园)长。

(十二)提升教师人工智能素养。形成研、用、赛一体的人工智能赋能教师成长体系,实现人工智能教育全场景应用课程覆盖100%教师,人工智能教育胜任力及教学课程覆盖100%信息科技学科专任教师,培养教师人机共育能力。

(十三)提升学生人工智能应用素养。引导学生将人工智能用于学习方案规划、生涯规划、自主学习、作业辅导、校外实践、科学探究、泛在阅读、创意创造、生活劳动、身心健康等方面,全面提升学生利用人工智能生活、学习、创造的意识和能力。

(十四)培育应用创新攻坚团队。设立区教育人工智能应用揭榜项目,组建教育人工智能应用创新攻坚团队,重点攻关个性化学习、跨学科学习、项目式学习、教科研转型、科学教育、身心健康、全学科阅读、教师发展等高频应用场景。

四、全链塑造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生态

(十五)推进人工智能科教产教协同创新发展。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产业深入开展产用研合作,建设教育科技产业园,培育人工智能教育产业集群,形成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协同发展的“福田示范”。

(十六)形成全周期专家引领机制。组建来自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学校(幼儿园)、人工智能头部企业等领域的教育人工智能专家委员会,形成政策咨询、技术评估、伦理审查、应用指导、成果培育的全周期专家引领支持体系,建立重大政策、重要项目决策咨询机制。

(十七)汇聚教育智能体。进一步整合现有的人工智能教育资源平台与工具,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产业合作汇聚多模态、智能化工具箱,建立智能体等人工智能工具“评估—试点—上架—推广”的准入机制,打造有公信力的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生态。

(十八)培育教育数据要素市场。制定教育数据资源分类指南和标准,系统梳理教育数据资产,推动教育管理基础数据区域共享,探索教与学过程性数据有约束的使用机制,支持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开展教育创新数据共建共研。

(十九)打造应用城市联盟。组建教育人工智能应用联盟,推动教育数据跨区域共享和使用,倡议发起数据应用创新赛、应用工具挑战赛等,形成教育人工智能应用成果的集群式创新、联盟式扩散的良好生态。

五、全域打造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示范

(二十)打造10所应用项目校。打造10个集创新学习空间、特色课程、教研基地、拔尖人才、AI赋能“五位一体”的应用项目校,形成AI赋能学校特色办学的集群式创新效应。

(二十一)创建100个应用场景。创建100个在课程教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教研科研、数智治理等领域的应用场景,推动应用场景共享,实现应用场景学段学科全覆盖。

(二十二)培育1000个应用案例。强化案例的学理建模、学术表达,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1000个创新示范成果和应用案例,以成果和应用案例为训练数据,形成教育人工智能“反哺增强循环”。

六、全力构建教育人工智能伦理规范体系

(二十三)树立以人为本的价值规范。遵循认知发展规律,着重培养学生学习动机、高阶思维、创新能力,推动人工智能+人类智能双向赋能,建成具有人文温度的教育智能应用价值体系,使技术应用始终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需求。

(二十四)建立伦理治理规范。成立区域教育人工智能伦理委员会,建立AI教育产品准入审查机制,保障教育数据使用安全,推行“师生数字画像保护制度”,加强人工智能应用成果的知识产权和版权保护。

(二十五)开展人工智能伦理教育。推动包括数据隐私、算法偏见、知识产权、社会伦理等方面的人工智能伦理普及教育,开展丰富多样的“教育AI人文月”主题活动,提升师生科技伦理意识。

 

采写:南都记者 周正阳 通讯员 韦国琼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