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士伯与重庆嘉威之间的纠纷,从法律层面转到了舆论层面。
据南都湾财社记者此前报道,3月14日晚间,上市公司重庆啤酒(嘉士伯控股)发布《关于公司涉及诉讼进展》公告,针对涉及山城啤酒相关包销纠纷,重庆市第五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判决重庆啤酒败诉,并要求该公司在10天内向重庆嘉威啤酒有限公司(下称“重庆嘉威”)支付约3.53亿元。当晚,嘉士伯便通过微信公众号作出回应表示坚决上诉,同时并发长文披露与重庆嘉威之间的合作关系,并“表示将重新审视与嘉威啤酒的合作关系”。
在嘉士伯回应重庆啤酒一审败诉的五天后,另一方重庆嘉威正式发文“回怼”。
3月20日,重庆嘉威在微信公众号上发文,针对嘉士伯中国的声明中提到的论调进行了回应,指责嘉士伯声明“黑白颠倒”,试图通过抹黑合作伙伴转移舆论焦点,已委托律师向嘉士伯及重庆啤酒发函,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南都湾财社记者在查阅两方的声明中了解到,重庆啤酒与重庆嘉威争议核心,在于2009年双方签订涉及山城啤酒的《产品包销框架协议》(以下简称《包销协议》)是否合理,以及是否严格履行问题,在此前重庆啤酒的声明中,该公司认为《包销协议》“严重牺牲了重庆啤酒利益”。
对此,重庆嘉威在声明中认为,双方自1992年即为联合体成员(非代工关系),“重啤确实不需要嘉威代工,因为嘉威从来就不是代工厂”“双方是包销合作关系”。该公司还指出,2009年1月举行临时股东会上,嘉士伯与其他中小股东一起投票通过《关于重啤包销重庆嘉威啤酒有限公司所产啤酒的议案》,同意重庆啤酒与嘉威签订《包销协议》。
重庆嘉威认为,包销协议的核心,不是嘉威单方得到了多少利益,而是嘉士伯及重庆啤酒得到了更大更多的好处。此举使得重啤在重庆区域的品牌话语权、市场地位一直牢不可破,同行一直无法撼动,因此具备了极大的商业价值和发展潜力,也是后续相关部门决定转让重啤股权时的最大卖点所在。
“嘉士伯在收购重啤股权时,应当充分考虑了‘山城’啤酒在重庆市场的绝对优势地位和影响力,看中的正是重啤与嘉威紧密联合所带来的稳定市场和预期回报。”重庆嘉威在回应中说。
南都湾财社记者还留意到,对于重庆啤酒提出的“锁定20年超额利润”“吸血”等问题,重庆嘉威回应表示,其利润从未超越过合同约定,且按协议重庆啤酒也分得1/3公司利润。双方协议规定销量和价格与重庆啤酒旗下马王乡及大竹林两家公司同步,利润与上市公司整体盈亏无关。即使要进行利润比较,也应与上述两家工厂相比,而非与上市公司整体利润进行比较。
另外对于山城啤酒销量问题,重庆嘉威方面则表示,“山城”啤酒的销量在2013年前每年均接近100万吨,此后该品牌的年销量断崖式下滑,即使“山城”啤酒2023年的产销量比2019年确有所增加达到了16万吨,但是在餐馆这个啤酒的主要消费场所,基本见不到“山城”啤酒的踪影,这根本不能掩盖“山城”啤酒被严重低端化和彻底边缘化的事实。
对于重庆嘉威的最新声明,南都湾财社记者向重庆啤酒方面采访了解到,该公司对重庆嘉威的说法再度作出回应,表示将坚决上诉,同时称与嘉威有关协议的历史过程,在此前的声明中也作出说明。同时,重庆啤酒方面还对重庆嘉威方面就嘉威私有化、合资公司股权比例、包销协议条款、包销净利润以及山城啤酒在重庆销量等作出反问。
业界看来,截至目前,《包销协议》还有近4年有效期,而嘉士伯将重新审视双方合作关系的表态,以及嘉士伯与重庆嘉威官司和舆论上的针锋相对等,未来一段时间这两方继续合作或增加更多不确定性。
对于此次包销纠纷的进展,南都湾财社-酒水新消费指数课题组记者将持续关注。
南都湾财社记者 贝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