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提及东南亚岛国新加坡,你首先想到的是什么?——是标志性的鱼尾狮?是圣淘沙的环球影城?还是丰富多元的文化和美食?作为一个多种族国家,新加坡拥有华族、马来族、印度族等各民族,而迥异的风俗习惯也催生出色彩斑斓的文化,吸引着大量游客前去探索。
近日,新加坡旅游局2025年大中华区旅业路演在上海举办。自中国出境游恢复以来,市场呈现平稳有序的回暖态势,中国游客更为新加坡旅游注入着强劲活力。新加坡旅游局数据显示,2024年新加坡国际旅客人数达到1650万,同比2023年增长21%,其中从中国入境新加坡的旅客数高达308万人次,同比增长126%,中国稳居新加坡最大旅游客源地。2024年2月9日起生效的新中互免签证协定,为中国游客前往新加坡旅游创造了极大的便利。2024年1月至9月,新加坡旅游收入累计224亿新元,同比增长10%,中国游客更以35.8亿新元的贡献稳居首位。
新加坡娘惹博物馆展示土生华人的独特文化。
通过新加坡旅游局与携程共同发布的《洞察亚洲旅游新浪潮:2024 新加坡入境游的重磅趋势》白皮书,揭示多个重点趋势与未来方向,其中多元文化体验式旅游就是2025年重点推荐项目之一。在新加坡的600万人口之中,华族占76%、马来族占15%、印度族占8%,正是这种交融,将新加坡塑造成为一个活力四溢的多元文化国度。如新加坡第一家家庭博物馆——新加坡娘惹博物馆,展示了土生华人(峇峇娘惹)的独特文化,包括他们的服饰、饮食、婚俗和日常生活用品。峇峇娘惹是15世纪初期中国移民与马来人通婚后形成的族群,其文化融合了中华传统与东南亚本土元素。还有唐人街“牛车水”,印度移民聚居的“小印度”,以及这片土地上的原住民马来人的祖居地——甘榜格南,至今仍保留着传统的种族特色与社区韵味。
牛车水。
甘榜格南。
《Singapo华人》是新加坡华族文化中心的常设展览,该展览带领观众深入探讨新加坡华人的身份,通过食物、习俗、节日、价值观、语言、艺术和音乐等,发现新加坡本土华族文化的方方面面。在这里还展示了新加坡创作人邱菽园和梁文福创作的诗词和新谣,新谣(新加坡年轻人自创民谣)作为上世纪80年代的一股主要潮流,让孙燕姿和林俊杰等新加坡歌手在国际舞台上发光发热。新加坡华族文化中心项目处长李仪文表示,在新加坡华人春节期间,既能观赏舞龙舞狮、燃放烟花、庙会游玩等传统庆祝活动,华族亲戚朋友之间还保留着登门拜访的习俗,并加入“新加坡特色”——互赠两个柑橘作为礼物,寓意“大吉大利”“好事成双”。
新加坡华族文化中心。
在美食方面,新加坡丰富的食材任君选择、烹调的方式不计其数,早期定居新加坡的先辈为新加坡带来了中国人、马来人、欧亚人和印度人的各种菜肴和烹饪方式,使得新加坡美食十分多元。这里除了有辛辣的马来与印度餐,还有美味的福建、潮州、广东、海南与客家菜。新加坡人互相学习、互相切磋,一道道跨种族、跨籍贯的本地美食,才能逐一问世。本地特有的食材,如班兰叶和香茅让人们改变了传统的烹调方式。著名的黄亚细肉骨茶,非常受本地人和游客的欢迎。其独特之处在于充满潮式胡椒风味的肉骨茶,也是新加坡最具代表性的本地美食之一。黄亚细肉骨茶如今继续坚持其潮州根源,并采用可追溯到1950年代的相同配方。
新加坡代表性本地美食肉骨茶。
新加坡旅游局华东区处长林铮洁女士表示:“新加坡旅游局始终致力于充分发挥优势旅游资源,并日益丰富旅游产品,为中国游客提供更多的有趣新玩法。”新加坡国际基金会(SIF)亦向中国游客推荐了多个体验多元文化的新景点。
景点推荐
天福宫(Thian Hock Keng)
天福宫是新加坡最古老、最重要的福建寺庙之一。天福宫始建于1840 年,历时3年才建成,已有170多年的历史。它是为纪念新移民的保护者——妈祖婆而建。建筑风格彰显中国南方的传统风格。雕梁画栋、龙凤神灵雕像和屋脊上的彩色碎陶瓷装饰均为福建的装饰风格,十分醒目。清朝光绪皇帝于1907年赠送的一块题有“波靖南溟”字样的牌匾,证明了这座寺庙的地位。
在这座新寺庙中,最大的福建氏族协会——福建会馆在此成立了。 今天的新加坡华人依然会涌向寺庙,请求神灵的恩惠。 这座寺庙于1973年被列为新加坡国家古迹,从1998年到2000年进行了大规模修复。 修复后的寺庙获得了4个著名奖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荣誉奖、市建局建筑遗产奖、新加坡建筑师学会建筑奖和ICI设计与色彩奖。
娘惹博物馆(The Intan)
娘惹博物馆是一个位于社区的博物馆,旨在弘扬土生华人文化并激发其活力。馆主叶艾明是土生华人后代,从青年时代开始收集体现土生华人文化精神的物件。除了在新加坡、马六甲和槟城收集的藏品之外,还有一些是从印度、中国及英国购得。该馆曾获新加坡国家文物局博物馆“最佳整体体验奖” 、新加坡体验奖(景点类),目前新加坡航空的机上视频就是在这个博物馆内拍摄。
土生华人大胆地将故乡的回忆融入现代家居环境之中,让那些原本仅具装饰性且精美的手工艺品重焕生机。叶艾明希望娘惹博物馆能让参观者对逝去的土生华人文化有所了解。娘惹博物馆举办和参与过的众多活动,涵盖文化交流、慈善公益、艺术创作、节日庆祝等,展示了其在传播土生华人文化、促进多元文化交流、推动社会公益等方面所做出的努力。
纳哥德卡殿(Nagore Dargah)
官方资料显示这座神殿于1828年至1830年间建造。最初被称为Shahul Hamid Durgha,用以纪念访问过新加坡的印度圣人ShahulHamid of Nagore。创始人的后裔声称这座神殿的建造时间早于1828年,在1819年斯坦福·莱佛士爵士抵达新加坡前就已存在。 第一座神殿用木头和亚答制成,于1815年使用石灰石进行了重建,并于1818年再次使用从印度进口的材料重建。
1974年,纳哥德卡殿被宣布为新加坡国家古迹。经过多次翻新和升级,它现在设有一个提供清真食品的用餐区。2011年,这里增设了一个遗产中心,展示新加坡印度穆斯林的文化和侨居历史。最引人注目的地方是神殿正面有一个14层的壁龛,顶部是一个像结婚蛋糕一样壮观的穹顶,正面上方有一座仿制的宫殿,设计有小窗户,复杂图案形似蕾丝。
印度遗产中心(Indian Heritage Center)
印度遗产中心是东南亚首个专注于展现印度族群多元文化遗产的博物馆,于2015年正式开放。馆内设有五个主题常设展厅,以公元 1世纪至21世纪的时间脉络为主线,通过丰富的文物、家族照片、传统服饰及互动装置,生动呈现了印度社群在新加坡的历史变迁与文化融合。在展览中,印度文化遗产中心精心融入了虚拟导览和互动游戏,帮助参观者拥有更丰富的体验。
建筑外观灵感源自印度的阶梯井(baoli),游客在展厅之间穿梭时,会沿着建筑外墙上独特的阶梯和阳台结构行走。在印度,阶梯井曾经是一种常见的社区聚会场所,它本质上是一种类似堡垒的巨大水井,有台阶通向低洼的水源处。白天,建筑融入生机勃勃的环境。夜晚,建筑正面亮起灯光,变成一幅描绘小印度的绚丽壁画,整座建筑 “熠熠生辉”。
小印度。
小印度(Little India)
新加坡印度族群的聚集地,这个历史悠久、喧嚣繁华的社区不单展现生机勃勃的印族文化,还有琳琅满目的商品供选购。之所以被称为小印度,是因为这里仿佛是一个印度的缩影,特别是在一些节日的时候来临,印度风情更加显著。1819年,莱佛士爵士的船航行到了新加坡,在随行的队伍中有很多印度的助手以及士兵等等。他们成了新加坡的土地上第一批的印度移民。再加上后来的移民以及繁殖等等,小印度这里的印度人越来越多,就成了这样小聚居地。
小印度是新加坡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沿着实龙岗路和周边的几条街道前行,欣赏兴都庙、华人寺庙、回教堂和基督教堂等多元文化和谐并存的特色。可以品尝南印度素食、北印度烧烤以及本地美食。24小时营业的慕斯达法中心 (Mustafa Centre) 出售各种商品,从电子产品到食品杂货,琳琅满目,应有尽有。露天竹脚中心 (Tekka Centre)、金铺和纱丽服饰店别具特点。
老巴刹(Lau Pa Sat)
19世纪的老巴刹 (Lau Pa Sat, “巴刹”马来语是“市场”的意思) 又名直落亚逸巴刹 (Telok Ayer Market),长久以来以别具一格的外观成为城中一座亮眼的地标。这座新加坡的经典座标于1973年升格为新加坡国家古迹。老巴刹地处金融区的核心地带,其突出醒目的八边形外观和装饰型柱子最早是由建筑师哥里门 (George Coleman) 所设计。这位知名的爱尔兰建筑师在殖民地时代还为新加坡设计了许多著名建筑,旧国会大厦就是一个例子。
老巴刹原设于滨水地带,1894年迁移重建,苏格兰籍的新加坡市政工程师麦里芝(James MacRitchie) 保留了建筑原型的核心外观设计,再添加一座优雅的钟楼和一个新铸造的支承结构。如今,经过多次整修,今天所见到的老巴刹外观上依然保留了麦里芝原型设计的风貌。细细欣赏高耸的拱门、回纹饰屋檐和维多利亚时代的修长立柱,是一种绝佳的视觉享受。
南都记者 王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