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讯 记者吕虹 发自北京 4月9日晚,教育部发布了2025年第1号留学预警。记者从教育部教育涉外监管信息网获悉,美国俄亥俄州近日通过有关高等教育法案,其中包含涉华消极条款,对中美高校教育交流合作施加限制。教育部提醒广大留学人员,近期选择赴美有关州学习时做好安全风险评估,增强防范意识。
同日晚间,文化和旅游部亦发布消息称,鉴于近期中美经贸关系恶化以及美国内安全形势,提示中国游客充分评估赴美旅游风险,谨慎前往。
南都记者留意到,2021年教育部曾因澳大利亚频发针对中国留学生的袭击事件发布留学预警,此次预警基本延续了教育部基于安全与政策环境变化的动态提醒惯例。
与此同时,此次预警与当前中国对美国加征关税的贸易反制措施亦形成呼应。9日晚间,相关风险预警发布1小时内,#教育部2025第1号留学预警##中国赴美游客风险提示#等话题已冲上微博热搜榜前五,舆论普遍认为反映中美博弈已向教育、旅游等领域的延伸。
事实上梳理公开报道可见,近段时间以来,美国特朗普政府已频繁在教育领域将矛头对准中国。
3月以来,先是西弗吉尼亚州共和党籍众议员赖利·穆尔(Riley Moore)推动众议院立法,妄图全面禁止中国公民获得美国留学签证;此后不久,众议院“美中战略竞争特别委员会”又以所谓“维护国家安全”为由,要求六所美国知名大学在4月1日之前提供所有中国籍学生的详细信息,并进一步就这些大学在招收中国学生参加先进STEM项目的政策和做法提出质询。
这六所高校分别是斯坦福大学、卡内基梅隆大学、普渡大学、伊利诺伊大学、马里兰大学和南加利福尼亚大学。这些高校都是美国最为活跃的研究型大学,招收了大量来自中国的留学生。
而此次教育部第1号留学预警中提及的涉华消极法案,则是美国俄亥俄州近期通过的《参议院第1号法案》(Senate Bill 1),该法案对该州的高等教育体系进行了重大改革,并将于6月底正式生效。
其中,涉及中国的消极条款包括:
禁止接受来自中国的捐赠:法案明确禁止俄亥俄州的公立大学接受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解放军或其任何附属机构的礼物、捐赠或贡献。
限制与中国机构的合作:法案限制州立高校与中国的机构建立或维持学术合作关系,合作需汇报,且有限制条件。
一位资深留学业内人士向南都记者分析称,受该法案条款影响的领域或将集中在中美高校间的合作研究平台、硕博层面的联合培养计划,以及与国内高校合作的2+2、3+1项目。“比如俄亥俄州立大学过去和武汉大学、重庆大学、首经贸等有合作办学和科研项目,这类项目未来可能中断或调整。”他建议赴美研究生申请尤其须考虑避开该州。
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3-24学年,中国学生在美人数仍达27.7万人,占国际学生总数四分之一,是美国高校经费和人才的重要来源。尽管近年来这一比例有所下降,中国依然是美国高等教育体系中重要的国际合作伙伴之一。
美国法律宣传组织“国家移民项目”
南都梳理多家媒体消息可见,从4月开始,全美范围内已出现多起无预警撤销中国留学生签证的案例。这种突遭美移民当局撤签的情况不仅限于华裔,还包括来自非洲、阿拉伯国家、中东、穆斯林国家和亚洲他国的学生。涉及的高校包括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密歇根大学、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俄亥俄州立大学、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等私立名校和公立大学。据界面新闻及文汇报等援引外媒数据统计,殃及的学生人数至少已超300人。
据悉,部分学生因曾参与跨国联合科研项目、未申报亲属关联单位等理由被取消签证,个别案例仅因与室友发生过争执、交通违规等轻微记录即遭驱逐。前述资深留学分析人士向南都记者分析称,新通过的高等教育法案中的模糊条款,或将为类似持续行动提供法律依据。
编辑:程姝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