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的课堂”!研学+文旅引领教育文化新风尚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新文旅
原创2025-04-30 15:57

研学旅行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近年来与文化旅游深度融合,成为文旅市场新亮点。然而,家长和老师常吐槽“游而不学”,社会各界呼吁研学游亟须根治乱象、提升品质。

广东的研学+文旅起步较早,行业规范化的多项举措开全国先河。近日,广州地区旅行社行业协会研学游专业委员会成立,发布《广州市研学活动诚信自律公约》引起业界热议。南都记者采访多位业内专家,共同探讨广东研学+文旅的规范化路径与创新实践,展现“行走的课堂”如何助力青少年全面成长。

1、现状

稳中向优,加速发展

图片

研学旅行以“教育+旅行”为核心,通过集体体验与研究性学习,拓展学生视野,培养综合素养。2016年,教育部等11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明确将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鼓励学校设计课程,灵活安排活动时间。2024年11月,文旅部发布《关于促进旅行社研学旅游业务健康发展的通知》,针对虚假宣传、质价不符、安全隐患等乱象,提出规范业务、强化安全管理和加强市场监管等9项措施。同月,文旅部办公厅再关注研学游,发布《关于组织开展研学旅游基地品质提升试点工作的通知》,启动研学旅游基地品质提升试点工作,通过自我测评、核验指导、总结评估,推动基地品质持续提升,培育特色鲜明、管理规范、口碑卓越的品牌研学基地。

图片

近年来,广东多地、多机构进行了积极探索,不断丰富研学旅游的内涵,拓展研学旅游的形式。广东青旅率先推出专业研学产品,广之旅打造“智趣营”系列和广学邦研学品牌,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定制线路。

而备受青睐的“真研学”,则具有优课程、双导师(基地营地研学导师+1名学校名师)、重实践、有评价的主要特征。2023年,广州市教育局、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联合打造了首个真研学示范课、推出100条经典研学路线等举措,构建广州研学实践“五个一”新格局(指打造一批研学实践精品示范课、发布一批研学精品线路、遴选一批研学实践试点基地和学校、塑造一批研学实践特色活动品牌、推荐一批研学实践承办机构),为广大师生和家长提供了更科学、规范的研学指引,引领全省研学实践教育的探索和创新。

图片

广东省博物馆的馆外研学也颇具示范作用。多年来,广东省博物馆的“驿路同游”南粤古驿道研学课程,带领学生行走11条古驿道,开展超百场活动,覆盖数千名学生。暑期面向公众推出的五条线路广受欢迎,还有三条线被学校定制。有的学校将此研学打造成为学校品牌活动,校长重视、多学科老师支持,课程针对学生年龄以及学科特征定制,深受学生追捧。其中“韶关烽火课堂与丹霞科考”主题研学最受欢迎,涵盖乐昌坪石的革命历史、仁化丹霞山的科学探索和南雄梅关古道的人文解读。还有最“出圈”的研学线路是大湾区文化融合与科技发展研学,在认识香山历史的基础上,通过考察湾区连通的现代规划,探究乡野新社区营造,体验澳门多元文化,探访航空基地,感受航空科技的魅力。

图片


研学课程、研学导师是重中之重,“研学基地”的建设也是关键要素,韶关的“华南研学基地”备受关注,值得一提的是,自2020年起,华南研学基地已连续三年写进了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随着华南研学基地(坪石)的多个办学点的修建,有效地将韶关金鸡岭省级地质公园、皈塘红色古村、西京古道等各类旅游点串联成线,助推研学资源、自然生态、乡村田园、红色文化在华南研学基地串珠成线,打造当地特色文旅品牌。据不完全统计,2019年-2023年,该研学基地已接待游客超过15万人次。其将抗战时期从广州、香港内迁的教育机构旧址进行保护并活化利用,延伸了华南教育历史脉络、鲜活了爱党爱国思政教育课堂,以及打造了粤港澳三地的教育溯源之地、寻根目的地,有效推进了粤港澳人文湾区与粤北地区的联动以及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

图片

总体而言,广东研学旅游市场规模持续扩大,优质的产品供给不断增多,涵盖多元主题,为学生提供丰富选择,行业呈现稳中向优态势。

2、求索

向内扎根,规范先行

广东研学+文旅的规范化探索始终走在全国前列。4月22日,广州地区旅行社行业协会研学游专业委员会成立,被称为“行业规范化的新里程碑”。

图片

这件事情还有个“前奏”,早于2024年,广州地区旅行社行业协会便极力推动了“教育局公布广州市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承办机构”的“白名单”。南都记者了解到,2024年1月,广州市教育局、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联合公布《广州市第一批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承办机构名单》;同年10月,广州市第二批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承办机构29家单位名单出炉;且明确提出“首批研学承办机构有效期为3年,并将进行动态管理,对于违反相关规定和要求的,将撤销相关资格”,这些措施打破“关系先行”的行业弊端,令研学承办更公平、公正、公开。

图片


广州还在全国首创研学实践承办机构遴选机制。同时率先发布了《旅行社研学实践服务规范》《研学实践教育基地服务要求与评价》等两项地方标准。坚持“教育性、实践性、安全性和公益性”服务原则,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积极推进学校教育与校外社会实践的有机结合,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

2021年,广州市教育局开始认定研学基地营地,涵盖了9大板块。至2025年1月,广州市被认定的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营地已达162家。这些基地营地不仅融合了地区特色与文化内涵,还对标中小学校的素质教育要求,为学校和家长提供了更多具有指导性与参考价值的选择。

研学承办机构及研学基地的“官方认证”,破除了承办主体鱼龙混杂的局面,进行了强有力的行业规范。研学游“专委会”的成立就被看成是研学业界“向内求索、自我革命”的实证。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市管一级调研员陈泽华表示,广州研学走在全国前列,但也出现研学旅游产品同质化、服务水平参差不齐等情况,其表示,“研学游专委会的成立,将规范行业、提升品质”。而如何高质量发展研学游,他提出了四个关键词:行业自律、提升品质、人才发展、安全保障

专委会首位主任委员李协居告诉南都记者,“研学专委会的成立,是市场发展的需要,也是承办机构从业者的责任和使命。接下来,专委会将积极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加强与政府部门、学校、企业等社会各界的沟通和合作,整合优质资源,为研学游的发展提供相应的保障,带头履行服务标准、安全优质提供服务、提升研学服务质量。同时,也将依规依法维护承办机构的合法权益;再者,也将加强研学导师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设立专家库。”广东研学汇实践教育研究院副院长、广东旅行社行业协会研学分会副会长秦红岩接受南都采访时也表示,“专委会的成立将提升研学游的专业度”。

图片

业界普遍认为,研学游本质上是“教育+”,并非简单的“旅游+”,更不是学生“到此一游”。2022年,人社部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2022年版)》,正式将“研学旅行指导师”列入职业目录。广东对研学课程的研发、研学导师的培训力度亦不断加强。南都记者了解到,4月16日,广东省旅行社行业协会研学旅行分会举办研学导师培训,加强研学旅行指导师的培养及精品课程的研讨成为该分会的“日常”。

秦红岩介绍,广东研学游具备高度的专业性,作为深耕研学行业之产、学、研综合的“广东研学汇”参与了全国8个省市研学领域标准的起草工作,如2021年参与河北省文旅厅主导的《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实践教育基(营)地接待服务要求》标准制定、2022年参与青海省文旅厅主导的《青海湖生态研学旅行实践课程建设与服务标准》的标准制定;2022年与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联合编写《研学旅行管理与策划》教材及教案,计划于2025年出版。2025年,番禺职业技术学院的博士还到广东研学汇挂职,进一步优化研学产品的学术内涵,展现广东研学的专业引领力。

3、突破

向外联结,多元融合提升研学价值

广东研学游不仅依托旅行社,还融入文博、艺术、地理等专业机构,形成多元生态。

视艺空间创始人贺美艳深耕文博美育研学,2017年起专注现当代艺术课程开发,她回忆道,“我和伙伴们是2017年开始做研学项目的,当时国内还很少这种产品,大家接受度并不高,甚至有家长觉得我们只是为了提高价格搞的噱头。不过,随着大语文受到学校的重视,大家开始知道去一个景点不是仅仅‘知道’就够了,关键是这个背后的历史和人文价值。譬如武侯祠,仅仅知道它是为了纪念诸葛亮而起的话,意义就不大。如果能有老师带着分析历史背景和各个时代诗人们所留下的诗词,那对理解《出师表》会很有帮助,对学习古诗词的帮助也很大;另外,近年来,家长们非常重视生活体验,对旅游的态度也有了明显转变,不再追求‘到此一游’,而是有了深度沉浸游的需求,在这两个背景下,研学快速地发展起来。”

图片

广东研学的受众也越趋理性,家长对研学产品的学术内涵和教育价值越来越重视。贺美艳表示:“去年至今,上海博物馆开展的古埃及特展研学就受到全国各地用户的喜爱,因为游戏爆火的山西研学也是接受度比较高的。我们是以文博起家的研学机构,每个项目都是老师结合专业知识和实地考察后开发出来的,如敦煌的研学和山西的古建筑研学,邀请了敦煌研究院和云冈石窟研究院的专家学者们来做带团的研学导师,所以‘含金量’特别高!”

图片

4 升维

公益与商业并重

研学游需要在教育价值、社会效益与商业可持续发展之间找到平衡,公益与商业的融合创新是推动其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然而,当前研学游市场仍面临一些挑战。业界指出,部分学校存在“关系先行”的现象,部分研学产品“游而不学”、质价不符,缺乏专业导师。例如,家长常抱怨孩子“花大钱出去晒太阳或拔草”或参与“出外生火炒菜”等活动,这些所谓的研学既缺乏科普教育功能,也难以体现研学内涵,无法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或拓宽视野。

图片

针对广东研学游的发展方向,贺美艳结合自身经验分享道,视艺空间在北京和上海的分部感受到当地市场更高的开放性和政府支持力度。“例如,北京和上海的美术馆和博物馆都十分欢迎社会机构的合作,像上海博物馆甚至和研学机构合作开展讲解的项目,这让广东的同行很羡慕。她认为,“广东在商贸领域的优势明显,可以探索商科方向的研学,结合区域特色打造独特品牌。”

秦红岩则分析,教育的命题已发生改变。她说,国家提出“2035年教育强国”目标,广东也推出了《广东省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实施方案(2024-2027年)》,提出“打造实施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的广东样本,推动全省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不断深化,育人方式发生深刻变革,片面应试教育倾向得到根本扭转,良好教育生态逐步形成”的总体目标。这些都为研学发展提供政策支撑。广东研学应回归教育初心,通过高品质课程和安全保障,让学生在旅行中开阔视野、激发潜能,真正实现“行走的课堂”。

在公益研学方面,佛山市顺德区教育局牵头主办的“发现顺德·研学之旅”颇具代表性。该项目主办方表示,“公益研学作为顺德研学工作的有力举措之一,旨在让课本上的画面变得立体、让课本上的人物变得‘触手可及’、让课本上的情景变得鲜活,启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助力顺德在科创、教育等方面再上新台阶。”

1754x1402_0a66ee84433adcf94f46fea7ebb542

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委员、酒店与旅游管理学院院长甘慕仪告诉南都记者,顺德公益研学活动于2024年启动,逐步构建大研学公益性研学体系。至今已建成科技、历史、文化、艺术四大主题的36个公益研学试点基地,并打造自然研学子品牌,共开展48期活动,惠及超5800人次。项目得到企业及行业协会的广泛支持,募集资金35万元,为公益研学的常态化与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研学+文旅不仅是“行走的课堂”,更是文化传承与教育创新的交汇点。多位接受南都记者采访的家长和老师表示:一场好的研学游,对学生的成长有重要帮助。多数学生研学游归来,视野不同了、心境不同了、状态不同了,缘于其内心走向更辽阔的空间。可见,一场优质的研学之旅,没有标准答案,却可以让学生配置到自己的密钥,从而打开更广阔的视野。

广东正以规范化、专业化、多元化为目标,推动研学游高质量发展,通过优化课程设计、强化公益属性、发挥区域优势,为学生提供更具启发性的成长体验。

策划统筹:贺蓓

编辑统筹:彭思敏

采写:南都记者 肖阳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编辑:彭思敏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文旅融合 粤式新潮流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