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中秋双节来袭,已经有不少人开始期待半个月后的民俗盛事“佛山秋色”。近日,2025年佛山秋色巡游时间和路线公布,其将按照六大主题串联五天的精彩活动,其中最值得期待的重头戏放在10月17日、18日两晚,约55项表演节目、20辆彩车在禅城区祖庙街道及南海区西樵镇开展的巡游。
如今,佛山秋色早已从单一的民俗活动升级为城市公共文化品牌。自2023年疫情后重启以来,每年都吸引几十万人参与、观看。笔者也曾现场感受其轰动全城的氛围,更有不少外地游客专程前来观看,直呼“太热闹了”。
往年资料图。摄影:南都N视频记者 郑俊彬
佛山秋色历史悠久,起源与特定的历史背景密不可分。明正统年间,佛山人凭借智慧成功抗击叛军黄萧养。当时,佛山守令让一群少年假扮武士,佛山能工巧匠用工艺品做成假兵器,蒙混叛军,使其疑而不敢急攻。贼平后,这种活动形式被保留下来,逐渐演变为秋色赛会。
秋色巡游的表现形态丰富多样,传统上分为“七色”:灯色、马色、车色、地色、水色、飘色、景色。每种形态都有其独特之处,如车色中男扮女装反串民间喜爱的英雄女性形象,体现了佛山作为粤剧发源地的文化内涵。
佛山秋色之“灯色”。图片来源:文旅佛山
佛山秋色区别于其他民俗活动的核心在于,其深厚的手工业文化基因和竞技性特点。佛山非遗保护专家梁国澄认为,佛山以手工业重镇为基础催生出以假乱真的像生制品技艺,将芝麻、绿豆、灯芯、鱼鳞、刨花等废弃物运用于宫灯制作,以车芯男扮女装沿续戏曲反串的遗风,以冶铁质量优异改飘色为挑色让全民参与等,都是化腐朽为神奇不可多得的地方智慧的体现,这些,只有在曾为“天下四大聚”之首的工商名镇佛山,才有这样的追求和独创。
近些年,开放升级和文化融合是秋色巡游鲜明的特征。资料显示,今年的佛山秋色与第13届中国国际民间艺术节联动、融合,将是佛山秋色巡游史上外国友城艺术表演团队最多的一届。同时还将融入机器人、AI智能等潮流元素,融合对口帮扶合作城市非遗展销、美食市集等。
然而,随着秋色活动规模扩大和开放性提升,一些“隐忧”也必须被看见:佛山本土特色面临着被冲淡的风险,原汁原味的本土技艺越来越难被看见。
传统秋色中,佛山独有的手工业技艺和本土文化符号是核心展示内容。如“景色”讲究“以假乱真”,越像越为上品,展示的往往是佛山工匠用普通材料制作的仿真工艺品;而现代秋色更注重观赏性和娱乐性,传统工艺的展示空间被压缩。
此外,秋色的组织主体也从民间自发转变为政府主导。传统秋色由行业或各铺里居民自发组织,一铺发起,全镇二十多铺及四乡群众纷纷前来助兴,而现代秋色由相关部门组织策划,效率提高,但民间参与度和自主性有所减弱。
还值得注意的是,当各地民俗纷纷登上佛山秋色的舞台,佛山元素在巡游中的比重势必相对减少。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秋色巡游。图片来源:文旅佛山
要使佛山秋色区别于普通文艺表演,保护佛山秋色的“本色”,关键在于激发民间参与活力。早期,秋色活动以祖庙为中心,由民间自发组织,商家和居民自愿助资,艺人以个人名义参加游行。而当前,几位以传承佛山秋色技艺为业的非遗从业者却表示,虽然活动越来越盛大,却因种种原因鲜有机会能直接参与其中。
现代工业的发展不应该令“秋色”脱离手工业技艺底色。梁国澄认为,石湾1974年秋举行全镇十几厂企以各自尖端产品扎成彩车出的秋色,类比来看,今天新兴工业出现大量新的造型手段,塑料、金属加工等边角材料甚至快递行业的纸箱,包装废物,都可以成为发挥群众创造思维的制作元素。
他回忆,2013年恢复《秋色赛会》之际,佛山三中学生曾以家中的塑料桶、落水管组成交响乐方阵,惟妙惟肖地再现了以假乱真的思维和特色,这些都是秋色更接地气、传承其精神内核的可参考样本。
恢复和强化“秋色赛会”的竞技性是突出佛山特色的有效途径。正是因为有着激烈的竞争机制,传统秋色才能不断推陈出新。立足当下,可以探索建立更新、更完善的评价体系,鼓励社区、行业组织和个人创作具有佛山特色的秋色作品。
挖掘和保护佛山独有元素是保持特色的核心。如佛山醒狮中的刘备狮、关羽狮、张飞狮等拟人化造型,粤剧角色反串传统,以及各类像生手工艺等,都是佛山秋色不可替代的文化符号。
同时,培养本土传承人也至关重要。应当鼓励老一辈秋色艺人传授技艺,让更多年轻人了解并掌握传统秋色工艺的制作方法,在学校开展相关课程,使“秋色”真正成为一种文化,且代代相传。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毫无疑问,民俗会随着时代的浪潮而演变,保留佛山特色绝不意味着“故步自封”。让秋色更佛山的未来道路,在于找到开放与坚守的平衡点——既能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展示各地文化精华,又能保持佛山民俗的独特基因不被冲淡,让所见者赞叹一句“热闹”之外,更能深深记住:“这,就是佛山”。
文字:孙振凌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请到广东过国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