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水务局对口帮扶揭阳池畔村四年,65户贫困户全部达标脱贫

南方都市报APP • 东莞水务
原创2020-06-24 21:07

6月30日是“广东扶贫济困日暨东莞慈善日”。近日,东莞市水务局党组书记、局长倪佳翔率队赴该局结对帮扶的揭阳市惠来县华湖镇池畔村,开展2020年扶贫济困日慰问活动。据了解,东莞市水务局派驻工作队赴池畔村开展精准扶贫已有4年多。目前,池畔村65户贫困户已全部达标脱贫退出;池畔村也成为揭阳市第一批达标脱贫出列的省定相对贫困村。

千方百计防止脱贫户再返贫

6月19日下午,在池畔村党群服务中心,东莞市水务局党组书记、局长倪佳翔督战指导2020年决胜决战脱贫攻坚工作。在与两委干部、水务局派驻村扶贫工作队交流座谈会上,倪佳翔表示,2020年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决战收官之年,受疫情影响,今年池畔村脱贫攻坚收官之战注定是一场艰苦的战斗。

他强调,2020年池畔村脱贫攻坚工作,一方面,要立足稳就业促增收,保障贫困家庭稳定脱贫,对有返贫风险的贫困户要采取针对性举措解决问题。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好各渠道扶贫资金,严格按照上级部门关于扶贫资金使用的规定,找准扶贫产业项目,立足长远发展,重点增强村集体造血功能,提高村集体经济收入。

倪佳翔一行还前往贫困户黄贞财、魏宗怡家中了解其务工创业、家庭收入和日常生活等情况,并送去慰问金。

水务局1.jpg

市水务局局长倪佳翔与两委干部和局派驻村扶贫工作队进行交流座谈。

贫困村、贫困户全部脱贫出列

据了解,2016年4月,东莞市水务局派驻村工作队赴池畔村开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经过四年多对口帮扶,池畔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池畔村位于揭阳市惠来县华湖镇北侧,南靠葵和公路,北有深汕高速公路贯穿,地处惠城雷岭河中上游。行政村下辖池畔、新厝、顶寨三个自然村,村两委班子成员5名,党员70名,全村面积4.56平方公里,全村总户数970户,总人口4931人。

2016年初,池畔村贫困发生率为6.1%,建档立卡贫困户65户,贫困对象307人;其中,有劳力的贫困户54户277人,无劳力贫困户11户30人,有劳力贫困户人均可支配收入不足4000元,以外出务工为主,种植传统农产品薏米、荔枝。

目前,池畔村贫困发生率降为0,有劳力贫困户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4502元,村集体增收15.5万元,村内个体经济活力蓬勃发展,307名贫困对象全部达标脱贫退出,池畔村也成为揭阳市第一批达标脱贫出列的省定相对贫困村。

水务局2.jpg

扶贫工作队向贫困户讲解脱贫明白卡。

贫困村经济造血功能稳步提升

“造血”比“输血”更重要。四年来,在多方调研的基础上,工作队选定多个扶贫产业项目,作为促进池畔村集体经济发展、提高村集体收入的重要保障。

2018年,工作队使用东莞引导资金50万元,投资惠来县联发建材有限公司,年收益10%,3年增收15万元。2019年,工作队使用东莞引导资金35万元,投资新建39.9KW分布式光伏发电扶贫项目,每年可为村集体再增收2.8万元;未来15年增收约42万元。

2019年,工作队还使用东莞引导资金100万元,投资广东新安大农业集团有限公司,年收益8%,5年可为村集体增收40万元,并通过扶贫项目建立起“公司+农户”的互利互惠发展模式,带动村民和贫困户的就业和家禽养殖的新路子。

此外,四年来,工作队还将池畔村传统农产品“华湖薏米”作为特色产业推进发展,鼓励贫困户借用亲友荒地耕种,组织农户参加农业技术和电商培训,协助“华湖薏米”设计品牌包装。

2019年,工作队以省市扶贫攻坚“消费扶贫”新政策为契机,加快推进华湖薏米“种植-销售”有机对接,通过水务局工会和电商网络促进农产品线上线下销售,帮助薏米种植户贫困家庭推销包装薏米近1000斤,创收约20000元,并筹划建立池畔农品电商网络销售平台。

与此同时,工作队还以转移就业和技能培训为脱贫增收的突破口,确保有劳力贫困户至少“一户一人”就业,累计辅导52名年轻劳动力转移到珠三角稳定就业,54人在县内就近就业,逐步建立稳定脱贫的保障机制。

水务局3.jpg

池畔村新建光伏发电扶贫项目。

贫困村人居环境质量明显改变

此外,在工作队的努力下,池畔村的人居环境也发生了明显改变。

2017年,工作队使用东莞引导资金60万元,投资新建村主干道两侧600米圆管涵排水沟,升级改造硬底化路面,解决4000多名村民和1000多名华湖中学师生出行路面污水横流的历史问题。

此外,工作队申请2017年中央扶贫资金11万元,新建38盏光伏路灯;申请2018年中央扶贫资金15万元,新建党群中心文化广场;申请省交通厅补助资金,新建顶寨1.3公里村道硬底化路。

水务局4.jpg

池畔村党群服务中心广场新建硬底化。

同时,协助推进村卫生站、村群众运动场、老人活动中心、环保公厕、巷道硬底化、复耕绿化等一系列改善村人居环境的新农村建设工程,得到当地政府和村民的高度肯定。

工作队借鉴东莞水务建设经验,特别是运用“雨污分流”、“海绵城市”等水务技术,加快推进池畔村“新农村”建设实施,树立起水务技术指导“贫困村”到“乡村振兴村”建设的科学发展模式。

水务局5.jpg

池畔村实施雨污分流工程。

采写:南都记者 田玲玲

编辑:田玲玲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