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讯记者许晓蕾 通讯员李曼霞 6月28日,广州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首届广东省签约文学评论家、暨大教授申霞艳做客由广州市文联和南方报业289艺术主办的广州文艺市民空间“大师下午茶”直播间,与观众们一起分享文学阅读之美,探讨诗意人生。
“诗歌深入了中国人的精神结构”
对于诗歌,林语堂曾经提出过这样的观点:“诗在中国替代了宗教的任务”,在大家所熟知的《论语》、《毛诗序》等作品中,时常能看到作者在强调诗的教化作用。申霞艳认为,“诗歌早已深入中国人的精神结构,根植于人们的感知体系当中”。在古代,考取进士需要撰写一首格律严格的进士诗,相当于今天大家在高考当中写作文一样,可见诗歌在古人的知识体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近年因《诗词大会》等电视节目而掀起的“国学热”,也应证了这个观点。申霞艳谈到类似这样的节目能火爆不仅仅是老少皆宜,同时反应了诗词在中国的影响至今仍然存在。
申霞艳还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她在怀孕的过程中,反复向孩子诵读李白的《静夜思》,在孩子出生后大约5个月大的时候,再向他诵读《静夜思》,他会不由自主地笑起来。这是在听到了熟悉的诗歌音律后,孩子已经养成的条件反射。
“在文学阅读中汲取诗意”
“饱含深情是生命最动人之处,诗意人生无需追求远方,而是在自我的内心中孕育诗意。”申霞艳说到,诗歌中时常蕴含着各种情感,譬如离别、怅然等情感。这些诗歌之所以可以流传千百年,让众人传诵,其动人之处就在于诗歌之中饱含着作者的深情。正如王国维所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她认为,人们用什么样的态度看世界,都是由自己当时内心的心境所主导的。
诗歌当中还蕴含着的音韵之美,让人更能感受到诗歌的悦耳。比如《春晓》当中“处处闻啼鸟”一句中的“处处”,叠字使这句诗充满了美感,如果将它替换成到处、周遭这类词,则会丧失其中抑扬顿挫的生动之意。她提到,诗人在创作诗歌的过程中,不断地推敲,实际上每一个字的每一个用法都饱含着诗人的情感。
申霞艳的日常工作就是与无数的文学作品打交道。她需要在各种文字中钻研,探寻其中的文学规律。文学批评这有别于文学创作,文学创作强调个人的感受,需要更为感性的思维;而文学评论则更需要思考和理性的思维,但也同样需要具备深情。
作为广州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她认为优秀的文艺评论家云集广州,文艺评论气氛活跃,评论工作者们能够将个人对广州的情感、对生活的深情融入评论工作中,结合个人感受去分析作品。“诗意人生”并不只是局限于写诗,只需要将内心的美好情感表达出来,让“日常生活艺术化”便是诗意。
申霞艳做客“大师下午茶”直播间
编辑:许晓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