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8日,媒体发表文章《外卖骑手,困在系统里》,指在外卖系统的算法与数据驱动下,外卖骑手配送时间被缩短,而若超过了系统设置的配送时间,便意味着差评、收入降低、甚至被淘汰,引发全网关注。9月9日凌晨,饿了么发文回应称,将尽快发布新功能:在结算付款页面新增“我愿意多等5分钟/10分钟”按钮,同时对历史信用良好的外卖骑手提供鼓励机制。饿了么发布该公告后,有消费者质疑饿了么在转移矛盾、道德绑架。南都大数据研究院企业声誉监测系统显示,受“多等5分钟”事件影响,饿了么企业声誉出现下滑。
声誉分析
饿了么在9月9日凌晨1点在微博发布声明请求用户多给外卖骑手5分钟,该消息经传播报道后,引来大量网友讨论,截止9月10日11时该声明微博获得4.6万转发,3.7万条评论。不少用户认为外卖骑手被“困”在系统的问题根源在于平台系统人性化不足,饿了么让用户多等五分钟的做法,是将平台和员工的矛盾转化为员工和用户的矛盾,是在推卸责任。
南都大数据研究院声誉监测显示,饿了么在9日的新闻报道热度、网友讨论热度持续上涨,网友热议值上升超30%,受事件影响其企业声誉出现下滑,情感均值跌至-2.43,声誉值下挫近2分。
9月9日,饿了么企业声誉下挫近2分,用户情感均值跌至负分,为-2.43。
*情感均值取值范围为【-5,5】,正向数值代表正面情绪,负向数值代表负面情绪
据热点站站队民意调查数据,近六成网友对饿了么利用“多等5分钟”功能来解决外卖骑手被“困”问题持厌恶情绪,对平台甩锅反感,还有16.7%的用户对平台的动机保持质疑。对于该如何解决问题,有九成网友认为平台应优化系统规则,合理规划配送路线,给予骑手宽裕的配送时间。
*截止9月10日上午12点,南都大数据研究院热点站站队调查结果数据
风险评估
9日下午,上海消保会回应饿了么多等5分钟功能,称饿了么的声明逻辑上有问题,外卖骑手的劳动规则完全是由企业制定的,消费者在平台下单,商业行为和平台之间发生,消费者和外卖骑手之间并没有直接的联系。上海市消保委副秘书长唐健盛分析认为:“在这种情况下,你拿外卖骑手的过错,他的违规,他的撞人,他的穿红灯,让消费者去承担下来,这显然是有违基本逻辑的。”
针对外部批评的声音,饿了么相关负责人在10日回应媒体称,饿了么仍希望把选择权交给用户,因为平台没有办法判断用户是否着急。
在9日的声明中,饿了么曾称,系统是死的,人是活的。对此,很多网友认为,系统并不是死的,系统由外卖平台搭建,也可由平台作修改、优化,外卖平台与其让用户多宽容5分钟的时间,不如在系统算法中给骑手留出配送的缓冲期。网友们还提出,饿了么应正视自身在事件中的责任,在解决问题时积极发挥主导作用,主动做出让步。简单地把问题抛给用户来解决是不合理的,也会给饿了么自身带来较大的负面效应。
另外,9月9日晚,美团外卖也发布声明,称将更好地优化系统,给骑手留出8分钟弹性时间。
扫码进入企业声誉监测数据库
编辑:罗韵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新经济企业声誉监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