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日,由中国国家画院主办,中国国家画院创研规划处、《中国美术报》社承办的“大道不孤——中国国家画院中青年艺术家邀请展:中国民间表现主义·王辅民艺术展”在中国国家画院明德楼三楼颂厅启幕。
本次展览作为中国国家画院“大道不孤”系列展的第四回,展出了中国国家画院人物画所名誉所长王辅民近年来创作的人物、山水、花鸟作品百余件,集中呈现了王辅民调入中国国家画院十余年以来的主要创作成果。
展览现场-嘉宾观展
生于甘肃庆阳民间艺术研究世家的王辅民,自幼受到西北高天厚土的滋养和古老文化的熏陶,作品中充满了朴素的意念、自由的语言和率真的情感。
王辅民表示:“12年前从甘肃兰州走到中国国家画院这个平台,既是一种动力也是一种压力,这促使我对艺术进行着更深层次的探索。王镛先生以‘中国民间表现主义’来定义我的作品,非常准确地表达了我的艺术追求。我从小生活在西北,那里多姿多彩的民间艺术给我提供了丰厚的养分,让我从中找到自己的艺术之路,形成个人风格,让我能够以独特的方式表达我的生活经历和思考。”
展览现场-嘉宾合影
一系列线条刚劲、色彩明快的“社火”题材作品是王辅民近年来创作的主要成果,表达了他对艺术的追求、感受和理解。在这些作品中,他把中国传统绘画的写意精神与民间艺术的质朴情趣结合起来,并在一定程度上融合了西方现代表现主义的表达方式,创造了一种“中国民间表现主义”的独特风格。王辅民用传统文化的元素,去构建现代中国画的当代性实践,为中国画的当代性探索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
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冯远表示,他关注王辅民的作品已经有很多年,他们曾经在一块探讨过中国人物画的创作。“作为当代的中年画家,反映现实生活是王辅民这些年来创作的一个主题。他把西北的民俗作为艺术的元素,比如社戏、皮影的彩色人物形象,与节庆时的队列、人物组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似写实又不写实的具象表现主义的手法,非常有特色。而且,他在水墨写意人物画的基础上又揉进了颜色,既有大块的笔墨上的形式处理,又有色彩的精心设计。”冯远认为,这些年来王辅民在研究艺术语言本身的时候不断趋向于熟练,艺术形式的表达也更加精湛,更具有设计感,某些现代艺术的元素被综合进作品当中。“我觉得他的艺术风格是当代中国画、当代人物画很值得研究的个案。”
中国国家博物馆原副馆长、艺术评论家陈履生认为,这个展览的特殊性在于王辅民把民间艺术中的社火与中国传统笔墨结合起来,既有民间趣味,又有现代水墨的特别的感觉,这种感觉是一种契合。陈履生说:“我们能看到他在画面构图、人物造型以及表现上的努力,不同于过去我们常见的戏曲人物的表现,而是纳入社火的特别的情绪之中,既有年节的气氛,又有社火中的欢快的景象。中国传统水墨,尤其是文人笔墨与之相契合的时候,会带来一些问题,王辅民的努力正是在解决这样一些问题。因此,我更把这次展览看成是对一个课题的研究,这也是他回归到中国民间传统的一种具体的努力。”
展览将持续至5月14日。
编辑:黄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