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多名网友称收到了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寄来的邮件,内含该校校长徐扬生的一封信,和一个印有校徽的小礼物。信的内容主要是安慰报考该校但未被录取的考生,因而被网友形象地称为“未录取通知书”。
高考录取季,多所名校争相通过录取通知书的设计创意来展示学校形象。被录取学生也通过晒录取通知书,与学校进行初期的互动。如果说录取通知书背后所蕴含的自豪与骄傲值得瞩目,那么“未录取通知书”则因为包含一份平视的亲切与自然而然的关怀,而显得分外珍贵。
给未被录取的学生写一封信,这信不太好写。每位学生都有心仪的学校,当他们与心目中最理想的学校擦肩而过、未能如愿时,多少会有些失落与惆怅。如何换位思考,设身处地站在考生的角度来理解学生的心情,对于写信者来说是不小的考验。
来自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的这封信,之所以引起传播、引发好评,就在于执笔者通过了这份考验。这封信开门见山,从感谢考生的选择,到表达对“未录取”的遗憾,从对招生制度的某种无奈,到给出“高考并非你现在所想得那么重要”结论,简短的一段文字,就已具备足够的开解与安慰作用。接下来,书信内容没有再表达观点,而是重点放在了讲故事方面,执笔者以朋友和自己的两段经历,诠释了时代、命运与个体机缘、努力之间的关系。此信含蓄地说明,高考固然重要,但个人的等待与坚持,同样可以助力自己抵达向往的地方。
这是份兼具长辈呵护与朋友谈心元素的信,只是写信者淡化了校长身份,更多以过来人和朋友的角色,把考生们如何看待挫折的方法娓娓道来。书信里没有大词、没有口号,朴素而真切,丝毫不见空洞的套话,使人由衷相信,这位大学校长不仅关切被录取的考生,也以同样的程度关心未被录取的学子。这封信不是一堂课,但却很有可能给收信者带来内心的支持,从而拥有更多一些直面人生的坚韧与勇气。
给未被录取学生写信,这在全国高校属独一份。来自学校的这份有温度的做法,透露着真诚。可以说,这一做法重新诠释了高校与报考学子之间的关系,把学校只对录取生负责,更改为学校感谢并关注所有报考者。这样的联系,使人忍不住想到“有教无类”“传道授业解惑”等与教育有关的古语。此中所洋溢的人文关怀,对教育商业化之后不断异化的校生关系给予了迎头一击。
有少许网友对该校做法有所质疑。在包容不同观点的同时,要看到这一稀缺举措背后的情感力量与价值影响。笔者认为,类似的做法还是太少了,哪怕不写信,选择其他的形式,对未被录取的考生表达一份致意、问候,都是值得认可与鼓励的。不要小看任何时候向人伸出的一双温暖的手,哪怕轻轻一握,也会给社会的未来增添一份信任与美好。
文|韩浩月
编辑:陈邹心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