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守”与“破”之间,看见戏曲的“未来图景”

南都N视频APP · 南都娱乐
原创2025-09-28 19:09

当粤剧的缠绵唱腔与豫剧的铿锵韵律在珠江畔交织,当昆曲的水磨雅韵与京剧的高昂磅礴在湾区舞台碰撞——9月16日至10月16日,第五届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艺术节戏曲板块以“守正创新”为内核,在11座城市铺展了一幅中华戏曲的“活态画卷”。这场盛事不仅是经典剧目的集中展演,更是一次关于戏曲“守什么”“破什么”的深度实践,既锚定了地方剧种的文化根脉,又探索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融合路径,为新时代戏曲发展提供了“湾区样本”。

1

守正:在传承中筑牢剧种的根基

戏曲的“活态传承”,首先根植于对经典的敬畏与延续。本届艺术节的戏曲演出以“经典打底”为首要原则,既汇聚全国五大剧种的顶尖力量,也深耕广东本土剧种的传统基因,让“老戏”在当代舞台上焕发“老味道”。

在全国性经典剧目呈现中,“流派精髓”成为关键词。梅派大青衣史依弘携《霸王别姬》《锁麟囊》巡演,前者以“虞姬舞剑”的梅派身段勾勒悲情英雄气,6个核心唱段精准复刻梅派程式之美;后者则借程派“收余恨、免娇嗔”的经典唱词,细腻铺陈角色的人生蜕变,文武兼擅的演绎让两大流派的艺术精髓直抵观众内心。上海越剧院的“徐王版”《红楼梦》更堪称戏曲传承的“范本之作”——全女班演绎延续了半个多世纪的艺术传统,“黛玉葬花”“宝玉哭灵”等桥段保留原汁原味,八代传人的坚守让这部剧目始终稳居戏曲票房与演出场次榜首,生动印证了“经典有恒”的文化规律。

1677x2480_68d8f081f0858.jpg?X-Amz-Conten

500x735_68d8f08174dd4.jpg?X-Amz-Content-

广东本土剧种的“守”,则体现在对“根”的深挖。在9月17日举行的《当代戏曲发展的“守”与“破”》艺术讲堂上,粤剧表演艺术家倪惠英强调了其牵头编撰《粤剧表演艺术大全》的初心——耗时8年、联合粤港澳三地力量,以540万字、1.5万余个视频构建起首个系统性的粤剧表演理论体系,只为“让后人清晰知晓粤剧的源流脉络”;从艺67年的潮剧名家方展荣主动将《桃花过渡》《篮继子》等濒危剧目,从“师父口传心授”的传统模式转化为标准化戏校教材,他强调“不守住传统的根,创新便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图片

这些实践共同指向一个核心:戏曲的“守”,不是固守形式,而是守住剧种的文化基因——方言、音乐、程式与精神内核,这才是所有创新的“源头活水”。

2

创新:在破界中激活当代“生命力”

若说“守”是戏曲的“立身之本”,那么“破”便是其“发展之要”。本届艺术节的戏曲创新,绝非“为新而新”的炫技,而是围绕“降低理解门槛、增强参与感、拓宽传播边界”展开的精准突破,让戏曲从“小众欣赏”走向“大众共情”。

首先,沉浸式体验重构了观演关系。豫剧表演艺术家李树建团队带来的小剧场版《程婴救孤》《清风亭上》,彻底打破传统镜框式舞台:河南本土“喷空”艺术以方言脱口秀串场,用幽默语言铺垫“舍子救孤”的历史背景,消解了年轻观众的认知障碍;演员从观众席登场,“搜孤”桥段中穿梭席间寻找婴儿,让观众仿佛置身春秋战场,油然而生“保护婴儿”的共情——这种“台上台下融为一体”的设计,让戏曲从“远观”变为“参与”,生动印证了沉浸式创新的吸引力。

图片

沉浸式小剧场版豫剧《程婴救孤》。

其次,科技赋能,搭建传统与现代的审美桥梁。深圳市粤剧团的《决战之燎原》堪称“科技+戏曲”的标杆:以粤剧“梆黄腔”“水袖功”为根基,搭配全息投影、动态LED屏打造硝烟弥漫的战场场景,780元、680元高价票迅速售罄,登顶猫眼戏曲热销榜;昆曲青春版《牡丹亭》精华本则以“留白美学”融合现代元素——灰色地胶舞台搭配书法景片,苏绣服装呈现山水色调,花神角色以“十二个月绣花造型”替代传统拿花舞蹈,让古典雅致与现代审美达成平衡;粤剧《最是女儿香》更将“五感体验”融入创新,开合黑幕切割时空,百套华服展开服饰长卷,剧场内弥漫的莞香气息与古乐器旋律交织,构建出“诗意画卷+时空幻境”的独特氛围。

图片

粤剧《决战之燎原》。

最后,跨界传播拓宽了生存空间。曾小敏在《当代戏曲发展的“守”与“破”》艺术讲堂上分享时指出,其领衔的粤剧电影“创新三部曲”成绩亮眼,《白蛇传·情》斩获2400万票房刷新纪录,《谯国夫人》打破五项首映纪录,其核心是“双灵魂共鸣”——既尊重电影镜头语汇,又保留粤剧内核;广东粤剧院的《红头巾》3.0版则以“本土故事+国际语言”走向世界,受邀参与新加坡建国60周年展演,后续冲刺文华剧目奖,让湾区女性奋斗史通过粤剧走向国际舞台。

图片

粤剧《红头巾》。

这些创新实践证明:戏曲的“破”,是在守住核心基因的前提下,用当代人熟悉的语言、形式与渠道,搭建传统与现代的“对话桥梁”,让古老的艺术真正“活”在当下。

3

对话:在交流中探寻发展“新路径”

粤港澳大湾区的区位优势,让本届艺术节成为“南北戏曲对话”的平台。不同剧种、不同地域、不同领域的从业者齐聚,围绕“守”与“破”展开思想碰撞,为戏曲发展提供了多元视角。9月17日举行的《当代戏曲发展的“守”与“破”》艺术讲堂,堪称这场对话的“核心场域”。

上半场“在坚守中探寻新意”的讨论里,李树建(豫剧)、曾静萍(梨园戏)、倪惠英(粤剧)、方展荣(潮剧)四位名家,以“南戏活化石”与南北代表性剧种为样本,剖析“守”的智慧:李树建“一台戏三种演法”(农村演出偏火爆、城市演出显收敛、国际演出重肢体)的实践,深刻揭示了“变形式不变根魂”的传承逻辑;曾静萍对“LED与方言适配性”的审慎态度,更提醒创新需“尊重剧种固有特性”,不可盲目跟风。

图片

《当代戏曲发展的“守”与“破”》艺术讲堂。

下半场“破圈中的当代戏曲”对话则聚焦发展难题。剧作家罗怀臻以《永不消逝的电波》《我的大观园》为例,指出“破圈核心是传统与当代的共鸣”——前者让红色题材成为“父母怀旧、青年感信仰”的跨代作品,后者将《红楼梦》与“青春记忆”结合斩获5600万票房;香港导演毛俊辉的实践则体现“跨界融合”思路,其执导的粤剧《百花亭赠剑》优化节奏吸引青年观众,成为香港艺术节首部次年重演的戏曲作品;曾小敏提出的“打破舒适圈”理念,与董艺强调的“用年轻人语态传播”形成呼应,共同指向“让戏曲融入现代生活”的目标。

图片

《当代戏曲发展的“守”与“破”》艺术讲堂。

综上可见,第五届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艺术节的戏曲板块,本质上是一场关于“传统如何活在当下”的实践探索。这场盛事证明:戏曲的生命力,从不在于“固守过去”,也不在于“抛弃传统”,而在于“守”住文化基因,“破”掉传播壁垒,让这门古老艺术与当代生活同频共振——这,便是戏曲未来图景的核心模样。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 周佩文

摄影:广州粤剧院 刘雨晴 

编辑:陈逸芬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第五届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艺术节

南都N视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