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讯 记者李春花 9月24-25日,由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中国话剧理论与历史研究会指导,广东省艺术研究所主办的第九届华语戏剧盛典榜单发布典礼暨学术交流活动在广州顺利举办,戏剧同行、专家学者围绕主题“共筑繁荣——根脉与新枝:华语戏剧的文化传承与新时代创新实践”,展开四场深度学术交流活动。
华语戏剧的深度融合与发展
9月24日上午的主旨交流由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研究所名誉所长、研究员宋宝珍担任学术主持。
中国话剧理论与历史研究会副会长,广东省艺术研究所一级编剧、制作人王炜阐述了华语戏剧“了解和走近”“互鉴和交流”“深度合作与融合”三个递进发展阶段,指出目前正进入全新的深度合作与融合时期。
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教授胡志毅从文化学和人类学视角,以《天下第一楼》的京版和港版为例,深入阐述了华语戏剧深度融合的文化内涵,提出“文化、地域和人生的换位”三个重要维度,并指出跨地域的文化转换不仅可以丰富作品的文化内涵,更能为华语戏剧的跨地区传播提供成功范例。
香港话剧团艺术总监潘惠森指出华语戏剧具有深层次的文化共通性和精神共鸣,强调不同方言口音都能通过戏剧艺术的内在共通性实现真正的“对话”与“交流”。
香港演艺学院名誉院士茹国烈系统总结了粤港澳大湾区华语戏剧发展的四大趋势:交通便利与文化消费一体化的形成;双子城关系推动本土创新发展;粤语文化的进化与多语并存模式;跨地区改编与合作模式的创新兴起。
澳门文化界联合总会副会长、广东省文联副主席穆欣欣通过梳理澳门戏剧历史脉络,挖掘了澳门在华语戏剧发展史上的独特价值。
暨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广东省文史馆文史研究院副院长蒋述卓从“新大众文艺”理论视角,分析了校园戏剧在华语戏剧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宋宝珍指出,华语戏剧交流促进了学术研究和艺术合作,但目前各地都面临“剧本荒”等共同挑战,需要通过多地合作、广泛交流来协力解决。并期待未来能有更多代表性剧作进行实地演出,形成更好的互动契机。
戏剧创作深度合作与协同发展
9月24日下午,两场圆桌交流活动同步进行。圆桌交流一由广东省艺术研究所副所长陈建忠主持,与会嘉宾围绕戏剧文学性的本质回归、跨地域合作路径、人才培养机制等核心议题展开讨论。
剧作家唐栋从戏剧文学性出发,提出剧本创作的三个层次:讲清精彩故事、塑造鲜明人物形象、展现思想深度和文化内涵。
上海文广演艺集团副总裁,上海话剧艺术中心艺术总监、编剧喻荣军从与大湾区20多年合作经验出发,认为跨地域合作为创作提供了新视角,并提出长三角与粤港澳大湾区的合作机制。
导演、硕士生导师、前香港演艺学院导演系主任及学院制作艺术总监司徒慧焯,通过《亲爱的,胡雪岩》《天下第一楼》等作品的巡演经验,证明了跨地域演出对作品完善的重要价值。并提出大湾区剧场联动的构想,建议建立更好的联盟机制,共享资源和宣发。
中央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张先提出通过戏剧生态了解交流、专业培训强化、剧目交流深化三个层面的合作框架。
台湾表演艺术联盟前理事长、故事工厂执行长林佳锋分享了台湾戏剧市场化运营的成熟经验,从市场化实践经验出发,强调编剧在作品中的重要性,提出“通俗路线”——与观众对话而非媚俗或脱俗。
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媒介展演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导演牟森指出大湾区的独特性在于同时具备华文、华语、华人三个维度。他通过华语文学经典和世界戏剧计划的实践,探索中国人独有的情感结构。
香港演艺学院荣誉院士、中国戏剧家协会香港会员分会副主席傅月美,则通过《茶马古道断龙吟》的原创实践,展现香港与内地编剧合作的成功案例,体现了粤港文化交流的深度融合。
香港话剧团助理艺术总监刘守正分享了香港话剧团在内地巡演的经验,强调保持作品高质量和题材多元性的重要性。《大状王》《天下第一楼》等粤语版作品展现出独特的文化魅力,也成功证明了粤语戏剧的艺术价值和市场潜力。而面对当前创作机遇与挑战。
中央戏剧学院教授、《戏剧》执行主编夏波认为当前戏剧创作处于良好时机,年轻人喜欢戏剧、国家政策支持、基础设施完善,关键是如何抓住机遇,在市场化与艺术性之间找到平衡。
中国国家话剧院导演、演员查文浩从青年导演的视角,强调青年导演应成为“经典的守护者”和“经典的传播者和再创造者”,通过经典作品传承与创新的结合来培养观众。
陈建忠指出随着大湾区1小时生活圈的形成,戏剧人需要重新构建剧场动线,促进青年观众在区域间的合理流动,打破剧场孤立化状态。
共商华语戏剧协同发展新机制
9月24日下午的圆桌交流二则以“粤港澳大湾区协同下的华语戏剧制作与演出合作的机制创新”为议题,由广东省演出行业协会会长刘莹和广东省话剧院院长鞠月斌共同主持。
鞠月斌指出,当前合作主要停留在点状合作层面,面临资源配置碎片化、标准化差异、市场壁垒、政策协同待优化等四大瓶颈。
澳门戏剧农庄行政总监李俊杰提出建立粤港澳大湾区戏剧联盟的具体设想,建议设立文化交流孵化基地,推行“一剧三地”联合制作模式,打造剧院演出网络及人才培训基地,并强调合作机制的核心在于“连通和赋能”,通过求同存异应对制度文化差异等挑战。
香港导演、编剧、制片人高志森认为,大湾区戏剧合作应从“交流”升级为“合作”,并分析了香港在幕后制作方面的优势。
香港中英剧团艺术总监张可坚分享了中英剧团在大湾区演出的经验,建议由中介机构划一基本合约条款、确立正式沟通渠道,期望建立简便有机的巡演网络。
长三角演艺联盟理事长房永年从市场实战角度强调“内容为王”,分享成本控制经验:控制演员数量、延长演出场数、借鉴百老汇“卫星城市”模式。他建议联盟向平台化发展,包括研发中心、创作中心、制作中心等。
北京鼓楼西剧场副总经理李国杰提出两条政策建议:简化港澳演员参与内地演出的审批流程、国家艺术基金对大湾区合作项目给予倾斜支持。
中国东方演艺集团运营总监张利表示,看好大湾区发展前景,他认为大湾区的经济基础、观众素质、创作者热情为合作提供良好条件。强调创作难度和市场挑战,建议通过多种合作机制促进发展。
面对专家们在交流中普遍提到的当前制作与演出市场存在挑战的问题,广东省演出行业协会会长刘莹指出,联盟建设目前存在的现实困难,以票务系统联通十年未果为例说明实际操作中的挑战。并从市场数据角度提供了全国演出市场的具体统计,指出广东市场拓展空间巨大,建议关注线上传播和年轻观众培育。
欧阳予倩粤港戏剧精神的当代回响
9月25日上午举办“欧阳予倩在粤港时期的戏剧活动对中国戏剧发展的影响”主题交流活动。欧阳予倩是中国话剧的奠基人之一,他于20世纪初期在粤港的戏剧活动影响深远,对中国戏剧乃至整个华语戏剧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积极作用。
中央戏剧学院党委常委、副院长宋英在开场致辞中介绍了欧阳予倩在广州创办广东戏剧研究所的历史意义,并提及欧阳予倩专项基金的成立以及对粤港澳大湾区戏剧发展的期望。
中央戏剧学院戏剧艺术研究所所长、研究员高音以《回龙湖畔试新声——建立中国的新演剧》为主题,详细介绍了欧阳予倩在广东戏剧研究所的具体工作。重点分析了研究所的教育体系、人才培养成果、出版活动和理论建构,强调其“民众的、中国的、世界的”戏剧理念。
广州市档案馆档案编研部副部长向前从档案角度梳理了欧阳予倩在粤港等地的五个活动阶段,系统分析了其在戏剧教育、戏剧团体、创作研究等方面的贡献。特别强调了《油漆未干》翻译剧公演的重要性和西南剧展中广东三代戏剧人的汇聚。
资深剧评人,国际演艺评论家协会(香港分会)主席张秉权分析了欧阳予倩的三次香港居住时期及其贡献,重点介绍了《油漆未干》作为香港第一个翻译剧的意义,以及《西厢记》英文版在香港的筹款演出活动。
广东省艺术研究所《广东艺术》编辑部主任、研究员曹金燕专门探讨欧阳予倩与粤剧改良的关系,分析了其粤剧改良理念的传播、实践推行和人才培养的历程,强调欧阳予倩为粤剧发展带来了“他者视角”和“精英视角”,开启了粤剧研究的现代化历程。
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戏剧研究所所长王永恩从欧阳予倩与粤语话剧的兴起的角度出发,分析了其语言策略、剧目创新和观众培育等具体措施,强调欧阳予倩通过粤语话剧成功打破了戏剧精英化的局限,让现代戏剧真正走进民众生活。
两天四场聚焦粤港澳大湾区戏剧创作、制作与演出的交流活动,共同描绘了华语戏剧传承创新的时代画卷。
摄影:sn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