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盲人节,粤博口述影像为视障者传递岭南弦音

南都N视频APP · 南都文化
原创2025-10-16 15:38

一把高胡,诉尽南粤风情。在10月15日国际盲人节这一天,广东省博物馆为视障朋友们特别打开了一扇“听”得见的门。在“粤胡百年:高胡与广东民间音乐文化展”展览中,高胡不再只是一件乐器,它成了可触摸的岭南记忆,可聆听的岁月故事。视障朋友们能够“听见”高胡的形状,“触摸”音乐的纹理,以一种全新的方式走进熟悉的岭南风情。

图片

“大家可以轻轻抚摸琴身,感受它的弧度。”在粤博文化志愿者服务队志愿者老师们细心的引导下,视障观众的指尖轻柔地滑过高胡的琴弦,抚过光润的琴身。这是他们第一次“见到”高胡的模样。除此之外,现场还准备了椰胡、拍板等多种乐器让视障朋友触摸。

“你听过广东名曲《步步高》吗?”“为什么高胡在广东音乐的地位能如此之高?”金牌讲解员张序用温和而富有画面感的语言,为视障观众带来“粤胡百年:高胡与广东民间音乐文化展”的口述影像导览,带领大家走进高胡的音乐世界。

从吕文成在上海创制高胡的传奇,到《鸟投林》中高胡模拟的百鸟争鸣;从唐代胡琴的丝路之旅,到现代广东音乐中的市井烟火……围绕着“丝路弦音”“粤调自成”“粤韵和鸣”和“乐响四海”四大篇章,一段段历史被音乐串联起来。高胡这一广东地区代表性乐器的前世今生以及它和广东音乐的不解之缘,在口述影像中逐一呈现。

在聆听之外,来自嗅觉的牵引在展厅中浅浅弥漫。展厅中增设了模拟雨后土壤气息的香薰设置,与广东音乐名曲《雨打芭蕉》的乐曲相呼应,让音乐不仅可听,还可“闻”。岭南独特的气息萦绕在每一位视障观众的心中。

更令人动容的是,越秀区光明曲艺队现场演奏将整个活动推向高潮。这支由视障人士组成的曲艺队,前身是成立于1956年的越秀区失明曲艺队,也是广州现存唯一仍演唱地水南音的团体。在这个属于他们的节日里,他们演奏了《客途秋恨》《水调歌头》《南国奇珍》等经典曲目。

在这场别有心意的导赏背后,是粤博长达数年在无障碍服务上的深耕。自2018年起,粤博开启并持续优化无障碍博物馆建设,并于2024年全面启动面向视障和听障观众常规性教育活动。目前,粤博已拥有42名口述影像讲解志愿者和4名专业手语讲解志愿者,成功举办手语专场导赏、口述影像文物导赏及特需人群专题导赏活动共80场,累计服务特殊群体、观众及志愿者超5000人次。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 许晓蕾 实习生 罗彦清  通讯员粤博宣

南都N视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