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烛光音乐会”温暖上演,携手共建无障碍艺术空间

南都N视频APP · 南都文化
原创2025-10-16 11:18

10月13日晚,一场以“融合”为主题的烛光音乐会在辛亥革命纪念馆大厅温情上演。活动由星海音乐学院音乐博物馆与辛亥革命纪念馆联合主办,广东省工伤康复医院、广州市粤康社会服务中心协办,并由“博物馆无障碍创新实践”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团队参与策划。整场音乐会在烛光与旋律的交织中,呈现出艺术、包容与共融的力量。

图片

据介绍,星海音乐学院音乐博物馆与辛亥革命纪念馆长期致力于推动博物馆包容性建设与残障人士的文化参与权。广东省工伤康复医院音乐治疗部门将现代康复技术与艺术疗愈结合,以改善患者的情绪、语言、认知与肢体功能;广州市粤康社会服务中心则在残障人士身体康复与社会融入方面深耕多年。正是在这些机构共同理念的契合下,这场以“融合”为名的音乐会得以诞生。

与以往的公益演出不同,本次音乐会让残障人士成为舞台的核心参与者——他们既是主持人、表演者,也是现场志愿者。开场前,轮椅志愿者们穿梭于展厅之间,协助观众入座、维持秩序、传递节目单。

图片

音乐会以烛光氛围为底色,融合中西方经典曲目,并配有手语老师全程翻译,让每一位观众都能无障碍地感受艺术的魅力。活动现场还设置了化妆与摄影环节。策划团队了解到,不少残障朋友因出行不便,鲜有机会精心打扮、拍照留念,因此特别安排了这一细节,让他们在镜头前以最自信的姿态“出片”,成为舞台上闪亮的主角。

图片

上半场主题为“广东音乐联奏”,由朱泳錡(高胡)、徐子然(中阮)、杨博(二胡)、谭涛(扬琴)、张徐丽泰(竹笛)共同演绎。《旱天雷》的热烈生机、《春郊试马》的昂扬活力、《雨打芭蕉》的南国清新、《彩云追月》的月下轻盈、《步步高》的层层递进,五位演奏者以精湛技艺展现岭南音乐的自由精神与城市气质。其中,轮椅演奏者杨博女士用坚定的弓弦告诉观众:音乐让身体的局限不再重要。

下半场以“中西对话”为题,以钢琴、小提琴、二胡与弦乐五重奏的多重组合展开。视障钢琴演奏者王广彬与李兆麟老师合作演绎《F大调第五钢琴小提琴奏鸣曲》,展现音乐跨越感官障碍的力量;《平湖秋月》以中西器乐对话,诠释传统粤乐与西方旋律的和谐交融;《越人歌》古意悠远,回荡着楚越文化的柔婉之美;压轴曲《落花天》以弦乐五重奏重新演绎岭南旋律,象征中西艺术交汇之处的生机与希望。

当最后的音符落下,灯光缓缓熄灭,只余烛光摇曳。观众席上,轮椅上的朋友、听障者、老人与孩子共同注视着这片温柔的光。有人轻轻合掌,有人用手语“歌唱”,音乐家们在烛光包围中完成最后的尾声。此刻,音乐不再只是“听见”,而是被“看见”“感受”与“共享”。

图片

主办方表示,“融合烛光音乐会”不仅是一场艺术活动,更是一场文化无障碍与社会包容的生动实践。未来,星海音乐学院音乐博物馆与辛亥革命纪念馆将继续携手,探索更多跨界合作形式,让“人人皆可参与”的艺术理念在更多公共空间中生根发芽。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 许晓蕾 实习生 罗彦清

南都N视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