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云集的明星,没有华丽的舞台,新春佳节,各地农村举办起自编自导自演的“村晚”,丰富了村民的假期文娱活动。
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楼子沟村也举行了第一届“村晚”,这是由几个大学生组织的活动,组织者告诉南都记者,大学生寒假有时间和精力,在校也有组织活动的经验,“老人家说好久没看到村里这么热闹了”。
歌舞、戏曲、小品、非遗表演……
在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楼子沟村,大年三十和正月初一晚,广场上演了村民们自编自导自演的文艺节目,“村晚”及其他活动延续至正月初三方才闭幕。据悉,这是楼子沟村第一次筹办“村晚”,组织者是若干个回家过年的大学生,他们连同村委会工作人员和村民共同发起了这场活动。
2月8日,组织者之一、就读于甘肃政法学院法律系的大学生张彦平告诉南都记者,“村晚”的特色在于全民参与,村民们排练了30多个节目,“有代表传统文化的二胡表演;有描述这里世世代代以务农为生的文艺节目,叫做《冲耕图》;还有小学生、初中生排练的舞蹈。”
张彦平说,这次筹备也是“摸着石头过河”,“大学生的优势在于有时间和精力,在学校有组织活动的经验,号召力会强一点。”
他介绍,筹备初期,资金以及村民参与的积极性不高是最大的问题。“通过找村里德高望重的人号召,最后80%的村民都捐了钱,看到我们在广场上做得有模有样,村民们都乐于参与进来。”
“以前我们过新年,大家就聚在一起吃个饭放个鞭炮之类的,这个年就过完了,没意思。现在网络普及,大家都呆在家里看电视看手机,年味就没了,更没意思了。”张彦平说,“老年人特别喜欢我们办的这个活动,说能看到村里这么热闹,非常开心。”
据了解,楼子沟村地处贫困山区,平时年轻人迫于生计都到外面去打工养家,村里留下老人和孩子,比较冷清。
大年三十,在江西省宜丰县天宝乡松溪村的刘氏宗祠也举办了“村晚”。
这场晚会共有26个节目,全部由村民编排,独舞《梅花舞》舞姿优雅,小品《张三笑传》讲了个怕老婆的故事,接地气的口音和表达引得村名们阵阵大笑,《草裙舞》是由松溪舞蹈队表演的,整场晚会他们有整整9个节目,演员都是平时村中做饭忙碌的妈妈们。
“让孩子感受乡愁,体会这种邻里之间一家亲的感觉。” 带着妻子、孩子参与节目表演的刘燕锋说,他从小在松溪村长大,现在是江西省人民医院的一名医生,平时工作十分忙碌。
江西省新余市渝水区良山镇下保村也已连续举办十一年的“村晚”。戏曲《婆媳和》,以下保村真实事例为依托,编排以处理婆媳关系为主的家庭小戏,倡导大家都能处理好家庭关系,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这是我们村里自己排练的‘春晚’,虽然比不上电视上的高大上,但大家围在一起看,图的就是热闹,更有年味儿。”回家过春节的大学生何璟说。
河北省辛集市新垒头村的“村晚”也已连续举办16年。回忆起16年前的首次演出,该村艺术团团长、68岁的李计安记忆犹新——那时候台上演员的服装都得自己准备,台下观众的腿上裹着厚厚的棉衣,手里抱着热水杯在冷风中看演出。那时的音响和灯光都很简陋,但掌声很热烈。“我们的‘村晚’办出了特色,办出了名头,越办越火,成了当地的知名品牌。它凝聚着乡情乡韵,彰显着农村时尚,引导着文明新风。”李计安说。
采写:南都记者 苏海伦
点击看专题【新春走基层】
编辑:张亚莉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新春走基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