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银联和微信支付实现条码间的互扫互认之时,南都记者独家获悉,央行、网联及部分试点支付机构已于2019年12月30日(本周一)在宁波试点了基于账户协议号的条码支付互联互通标准,并成功完成了该标准下的第一笔业务。
在条码支付互联互通的推进中,谁能最终赢得标准的话语权?
1月3日,有报道称,中国银联与腾讯旗下财付通公司近日已就条码支付互联互通达成合作,双方正共同研究条码支付互联互通技术方案,建立全面互扫互认的条码支付服务网络。并称,即日起云闪付APP与工行、农行、中行和建行等银行APP扫描微信“面对面二维码”的支付功能将从试点地区陆续扩大到更多地区,最终逐步在全国范围内实现转账、消费等场景的全面互扫互认。
对此,财付通方面向南都记者回应称,经内部核实,该消息基本属实,财付通公司与银联正在开展相关合作试点,但其他相关信息业务方面的细节问题暂时不便回复。而截至南都记者发稿前,银联方面尚无回应。
但毫无疑问,银联与财付通携手已成定局。不过,这是否就表明条码支付互联互通成功在即,不少支付人士也向南都记者表达了疑虑:“将”是多久以后?试点是多大范围?合作具体内容是什么?
“微信和银联扫码互联互通推进的速度显然超过了行业预期”,易观分析师王蓬博向南都记者表示,条码互联互通后,客户可以实现一个支付软件走天下,商户也只要一个二维码,就可以让客户使用任何一家支付机构或银行的APP完成扫码支付,减少资源浪费、降低社会交易成本。
有受访的国有大行人士告诉南都记者,该行目前被扫采用的是聚合码,能实现多家手机银行、银联云闪付、微信支付和支付宝扫码即可付款,但主扫的时候无法识别微信支付二维码等,因此在其看来,此次银联与财付通的试点合作将打开壁垒。
银联寻求合作之际,网联已积极布局。南都记者从接近网联人士确认,本周一,网联与某第三方支付机构在宁波完成了条码支付互联互通的第一笔业务,并展开商业试点。据悉,网联对条码互联互通已酝酿3年之久。
银联与网联竟各有标准?双方标准有何区别?
事实上,中国银联在2016年12月12日正式发布了自己的二维码支付标准,主要包括《中国银联二维码支付安全规范》和《中国银联二维码支付应用规范》两个规范。银联采用的是采用支付标记化(Token)技术,在二维码支付中嵌入“令牌技术”,通过一个电子令牌把银行卡账号转化为一个虚拟账号(Bin号),不会泄露主卡信息。但Bin号只有银联有权发行,同时支付机构需要通过租或者买的方式为Token字段和卡Bin付费,例如交易链路需要租专线等。
而网联推进的是基于现有账户协议号的二维码技术标准,支付宝、微信支付等第三方支付机构主要采用的就是这种通用标记技术。
值得注意的是,央行科技司司长李伟在2019年7月曾在《清华金融评论》中发表《强监管促发展推动金融科技行稳致远》一文,明确提及了“基于支付标记化技术推动条码支付互联互通”。
而在上述华南支付公司人士看来,银联推进二维码标准或过于封闭,银联的标准并不是开放、统一的技术接口标准且专注于清算本身,而是将二维码的生成把控在自己手里,目前银联系二维码无论是主扫、被扫都必须通过银联才可以识别,“早期的银联标准还要求采用sdk,植入机构客户端,这更是让机构无法接受。”
该华南支付公司人士进一步表示,就目前的公布信息来看,合作还仅仅双方面对面的合作互扫,看起来像是云闪付和财付通两个机构之间的互扫,且缺乏商户交易背景,也并未公布标准接口,官方清算角色较为模糊;“还不能说是标准的四方模式下的互联互通,而真正四方标准的互联互通,需要有明确的四方,有独立的清算机构,收单方、账户方、商户。交易方式是双向互扫,但并不直连,不交换任何信息,双方机构都只与清算机构打交道。”
标准之争背后,技术障碍并不是主要问题,关键在于利益与市场的博弈。
在“断直连”完成后,条码支付互联互通已经成为央行推进的重点之一。去年8月,央行发布了《金融科技(FinTech)发展规划(2019—2121)》(以下简称“《规划》”)中表示,“推动条码支付互联互通,研究制定条码支付互联互通技术标准,统一条码支付编码规则、构建条码支付互联互通技术体系,打通条码支付服务壁垒,实现不同APP和商户条码标识互认互扫。”
既然是技术标准统一,就存在以谁为主的问题,选择什么样的路线和模式,进而深刻影响到行业格局。码制标准的选择事关两大清算机构的利益竞夺,有待监管定夺。此外,业内普遍还认为,条码支付互联互通最大的阻力,就是两大支付巨头是否愿意配合,因为这将打破巨头的垄断。
中国人民银行原行长周小川去年8月曾发文指出,由于网络效应的存在,“赢者通吃”会导致竞争的方式发生巨大变化,监管部门要防范和应对‘赢者通吃’的负面影响。如果用倾销和补贴的办法来抢占市场份额,先实现自己成为“赢者”,然后再把其他的竞争者打掉或兼并掉,这种做法会导致不公平竞争,有可能造成重大的市场扭曲。这个损失一般在实业界可能比较有限,但如果发生在金融界,这个损失恐怕会到难以承受的地步,甚至可能引发金融危机。
当然,周小川只是在金融领域阐述一个关于“赢者通吃”的基本看法,并没有明确指出是何种业态。
但可以看到,当前支付市场竞争进入下半场,支付巨头也在尝试建立更多竞争优势的办法。2019年7月23日,财付通发布公告称为了严格落实“85号文”和相关监管要求,更好地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完善支付风险防控体系,微信将升级“APP支付”和“Native支付”的风险防控措施,要求微信支付合作伙伴在2019年9月15日前按照指引限期完成升级改造,部分“ APP支付”和“NATIVE支付”需要走微信官方直联通道。逾期未能完成升级改造的,新增和存量商户将无法继续使用“APP支付”和“Native支付”。
除了加强风控,这更是被业内视作微信支付意欲绕过服务商、直连商户,加强对商户资源的掌控。有意思的是,有受访的第三方支付人士向南都记者指出,考虑到微信支付是持牌支付机构,直连商户后存在实现体系内清算的可行性,即“自己收单、自己结算”。
既然如此,财付通为何携手银联?王蓬博指出,凭借着微信巨大的社交优势,用户的增速和粘性早就不因为二维码铺设范围而有变化,但从商业的角度考虑,前期打造的生态闭环被打破会引发各种问题,商业的想象空间也在变小,“但想想微信推进商户并入自家网络的急切,或许外部压力很大。”
采写:南都记者 吴梦姗(记者熊润淼对本文亦有贡献)
编辑:吴梦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