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裳、颜峻、莱维、伯格、希钦斯,他们的好文字你读了吗?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文化
原创2020-01-11 20:48

南都图书榜·2019好书精选 之 非虚构类

《南方都市报》阅读周刊邀请全国29位学者、作家、书评人共荐2019年好书,亲撰评语。以下是入选非虚构类的10本。

推荐人:班宇 胡传吉 卢德坤 申闻 宋希於 索马里 吴琦 张定浩 (以姓名汉语拼音为序)


榆下夕拾.jpg

《榆下夕拾》

黄裳著,凌济编,齐鲁书社2019年7月版,88.00元。

黄裳的文字,风格鲜明,至老不变,是个性使然,未必每个人都喜欢,也未必每一篇都让人欣赏,却值得一读。此书系他去世后,今人辑录其集外诗文汇编而成,个人觉得,如他在世,恐未必全部同意。书中内容有些琐碎、零散,但能反映黄裳不同的身份,如记者、作家、藏书家之外,还是一位父亲、外公。外孙刘丰德的纪念文字生动有趣,为全书增色不少。尤其书信部分,在《故人书简》《黄裳致李辉信札》等之外,最见性情,值得重视,对于了解黄裳的为人处世,不无裨助。(申闻


骆一禾情书.jpg

《骆一禾情书》

骆一禾著,东方出版中心2019年10月版,45.00元。

“那个燃情的岁月,已经一去不返了”,《骆一禾情书》的封面语录,有如挽歌,哀伤又壮烈。佛系、AI时代,情书似成古董,我们也许终将面对“一去不返”的命运。此书收录骆一禾于1983年至1988年写给张玞的部分信件,张玞作序《世界是从两个赤裸的年轻恋人开始的》,《张玞致骆一禾》收尾。三十几年过去,外人很难想象张玞经历了什么。海子3月26日自杀,骆一禾5月31日因脑溢血病逝。“我始终认为海子死后成名,跟其死亡事件有关,也跟一禾拼命弘扬他的诗歌生命有关”。“是啊,你现在在哪儿呢?提着你那智者与情种的头颅”,张玞是最懂骆一禾的人。(胡传吉


春明谈往.jpg

《春明谈往》

谢其章著,新星出版社2019年11月版,49.00元。

谢其章先生文章里好看的地方常常是与书的关系若有若无的“闲笔”。这本书里颇有几篇“闲文”,个人化写作的色彩渐趋浓重:关于青海,关于食堂,还有关于母亲的催人泪下的忆述,足见“春明谈往”未必非得从故纸谈起,个人的经历也很重要,何况还有日记作为细节支撑。此外,从搜集向考证转移的趋向也在作者笔下显现。考证黄裳离沪入蜀的日期是个有益的尝试,若不是收藏老杂志,绝难发现可供考证的“线头”。作者写作的“基本盘”是文献——旧杂志、旧报纸、旧书籍,搜集是初步使用,考证是深度发掘。由浅入深,势在必行。(宋希於


耳虫.jpg

《耳虫》

颜峻著,上海文艺出版社2019年7月版,29.00元。

已经读了十几年的颜峻,仍愿在未来的日子里继续。并非收纳漫射的金光,去转化为动力与效能,而是在庞大之中,演练一种躲避术,以维持体温。坚强不哭听音乐。《耳虫》关于一点点的声音,以及大部分的身体,不要往生与彼岸,也不要彩云追月,轻松也可以如此锋利。听着像句广告语,占尽了便宜,事实上,没这回事。它也抖动,匆忙,幽默,狡黠,也不知所措,两手空空,偶尔还有小小的壮烈与明亮的战栗,反正是永远不跟你好。在集体嚎叫或者沉郁的日子里,一段段无尽的低频也是小夜曲。而令人忧虑的是,怀旧虽可耻,但在阅读时,又得不断提醒着自己,这已经是上一个十年里的事情了。(班宇

我愿意学习发抖.jpg

《我愿意学习发抖》

郭爽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19年1月版,65.00元。

一个中国人,行走于德国。她与异乡人,必定也遭逢尴尬、不适;交流,也不一定都很深入。但《我愿意学习发抖》这部著作所呈现的,则是一次次有力的碰撞。郭爽形容她笔下一个人物,乃“隐秘又开放的容器”,这也可用到她自己身上。不够宽怀,不仅盛不了什么,面对世界,恐怕只会一直发抖下去,而失去学习的意义。有力的碰撞,作用于双方,但要我说的话,其中的更刚强者,获益更深;谁更“愿意”,谁获益更深。《我愿意学习发抖》的存在,也向我们提出一些颇有点尴尬的问题:这样的碰撞、收益,是否也可以发生在距离更近的人之间?我们是否因为靠得更近,反而显得更隔膜?生活难道只能在别处。这又是为什么呢?(卢德坤

下一次将是烈火.jpg

《下一次将是烈火》

(美)詹姆斯·鲍德温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19年7月版,58.00元。

出版56年后,詹姆斯·鲍德温论述种族问题的名著《下一次将是烈火》才第一次有了简体中文版,他痛斥那种将价值观附着于肤色之上的荒诞而恐怖的民族心理,也悲悯地看到“任何损害他人人格的人都是在贬低自己的人格 ”。他曾指出的道路——即美国人,不论白人和黑人,如果要成就自己的国家,必须在存在的意义真正热爱彼此,承担起历史的责任、结束种族的噩梦——愈加难以抵达。种族叙事特有的畸形、软弱、仇恨的心理结构,逐渐定型为更广阔的当代政治叙事的一部分——这也是这本书在西方世界无法停止被援用、被思考、被续写的原因。(索马里


黄昏的诉说.jpg

《黄昏的诉说》

(圣卢西亚)德里克·沃尔科特著,刘志刚等译,广西人民出版社2019年10月版,59.80元。

《黄昏的诉说》,收录诗人、戏剧家德里克·沃尔科特的十四篇文章,包括他的199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奖演说,评论布罗茨基、拉金、海明威、奈保尔等人的文章。沃尔科特,属于我读过的文笔最稠密、智性浓度最高的作者之一;《黄昏的诉说》,是我读得极慢的一本书。标题作《黄昏的诉说》,通篇以隐喻写就,极为细腻。因地缘、血缘,沃尔科特往往处于一种既尴尬又奇特的位置。可这种独特处境,又超越地域性,是我们任何一个人都可亲炙的。因为,尴尬,恐怕是一个时代的普遍状况了。多方夹击,既能让人一蹶不振,变行尸走肉,也能令人奋起。它比逃避多一份危险,也比逃避多一份希望。(卢德坤


记忆之声.jpg

《记忆之声:莱维访谈录》

(意)普里莫·莱维著,中信出版社2019年2月版,65.00元。

写作帮助人恢复正常,而非脱离正常;讲述自身遭遇的悲剧和灾难是为了净化自己,而非打动他人。我们在莱维这里辨识出一种非常古典的写作态度,这种态度因为发生在一个遭遇最强烈的现代性创伤的人身上,就更令人深思。采访过莱维的小说家菲利普·罗斯敏锐地察觉,莱维不单是可以清晰地表述深邃的见解,他还能够倾听。清晰,意味着准确和简洁,这是化学家莱维必备的特质,却也是莱维作为文学写作者所追求的,因为假如时代总是混乱的,写作者的职责就是保持清晰的风格。而如果说是讲述自己故事的冲动使莱维成为作家,那么,正是对于倾听的渴求和随之自我锻造的倾听的艺术,才让莱维成为一个与众不同的作家。(张定浩

幸运者.jpg

《幸运者:一位乡村医生的故事》

(英)约翰·伯格著,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19年10月版,45.00元。

约翰·伯格在中文世界被过分地贴上了艺术评论家的标签,这没什么大错,但抹除了他身上的复杂性,他还是一位小说家、画家,更是一位有力的社会批评者。而且,他正是在各种写作和实践的主流之外,在边缘和缝隙之间,获得了一个特殊的作家的位置,不断向保守的价值、社会秩序的惯性和利益中心发起冲击。《一位乡村医生的故事》就是这样一个例子,他完全没有沿着任何既定的文体进行创作,而是把直接的社会观察和具有理论密度的论述融合在一起。和他进行艺术评论的时候相似的是,他使用“逼问”和“凝视”的方法,在一个乡村医生的身上,开掘出生命经验和社会批评这两个层次的批评,而且互为解释,还原出一个知行合一的整体的人。这是2019年非常动人也鼓舞人的阅读体验,在今天的语境中带来了特别具体的启示。(吴琦

 

致愤青.jpg

《致愤青》

(美)克里斯托弗·希钦斯著,陈以侃译,华夏出版社2019年7月版,59.00元。

2019年,对“小书”的期待更大一些,可能因为整体的文化环境,让人期待从阅读中获得一些灵活的匕首。克里斯托弗·希钦斯的写作,正中下怀。他是一个善于介入公共事务的作家,有意识地针对一个更广泛的公共群体写作,这一本《致愤青》尤其针对年轻人——如何成为一个独立的人,不在思考和行为上被他人、社会潮流和意识形态所欺骗,几乎是一本思维与实践训练的工具书。其实他想说的都是最直白的道理,却写得高潮迭起。当然首先是因为常识容易被忽略,尤其当社会越来越奇情,但更重要的还是他的讲述方式,带着刀锋的幽默感和“某种程度的寂寞和灰心”,相信人的能力,又深知成为异见者也并非高人一等。用希钦斯的话来说,就是让自己的生命与社会维持一个“陡峭的角度”,而我称之为“希钦斯式转体”。(吴琦


使用南都App,关注“南都图书榜”的另外六个类别。


258x258_5d3d2a39806de.jpg

扫描二维码,使用“南都书单”小程序,了解更多好书。

编辑:刘铮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