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3日,中国医学科学院在北京发布“2019年中国医学重大进展”,中国科研团队领衔的一项有关PM2.5、PM10与居民健康关系的研究入选。该研究确证了大气颗粒物浓度增加与居民总死亡率、心血管和呼吸道疾病死亡存在统计学相关性。
据介绍,雾霾事件近年来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越来越多的研究报道了颗粒物空气污染的健康危害。然而,由于地区差异、方法学的不统一性以及潜在的报道偏倚等,导致研究间结果可比性较差。
针对此,研究团队从24个国家或地区的652个城市收集每日死亡率和空气污染数据,使用具有随机效应荟萃分析的广义加性模型,评估可吸入颗粒物(PM10)、细颗粒物(PM2.5)与多个国家或地区的每日全因、心血管和呼吸系统死亡率的关系。
研究结果显示,PM10、PM2.5短期暴露可显著增加居民的死亡风险;短期内细颗粒物浓度和粗颗粒物浓度的增加,与总死亡率、心血管死亡和呼吸道疾病死亡之间存在统计学的显著相关性。
研究还表明,在低于主要国际组织和国家的空气质量标准限值之下,暴露反应曲线呈近乎线性增加,且不存在明显的阈值,提示应进一步收紧空气污染治理的相关标准和政策。
据悉,该研究由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阚海东教授领衔、来自22个国家或地区的研究者参与,论文名称为《652个城市的大气颗粒物污染与每日死亡率的关系》。日前,该论文入选《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编辑部公布的2019年度12篇最佳论文,这也是其中唯一来自中国科研团队领衔的论文。
据了解,《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是世界顶级医学期刊,经常被列为医学期刊中拥有最高影响因子之刊物,同级刊物有《美国医学协会期刊》、《柳叶刀医学期刊》等。
据介绍,该研究首次在全球范围内系统地评估了颗粒物空气污染对居民死亡的影响,并探索了这种影响的地区、城市和人群分布特征,拟合了具有全球代表性的颗粒物急性暴露反应关系曲线。研究结果可为世界卫生组织修订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和风险评估提供重要的流行病学证据,为主要国家和组织未来采取公共卫生措施、降低空气污染的疾病负担提供了科学依据。
NEJM同期配发的评论认为,该研究结果对制定公共卫生政策的意义重大,尤其是因为没有发现空气污染危害健康的浓度下限。这一观点意味着,再轻微的空气污染都会危害人体健康。
清华大学医学院公共健康研究中心研究员底骞评价,作为全球视角下的中国学者,阚海东团队的研究特别之处在于,它是由中国学者主导、多国研究人员合作、具有全球视野的研究。
底骞认为,治理空气污染是具有本地特色的环境问题,也需要因地制宜。团队研究发现细颗粒物造成死亡率的升高具有较为明显的区域差异。背后原因可能是人群易感性不同,空气污染的成分差异,以及空气污染的浓度不同等。
阚海东表示,在估计本国本地区空气污染造成的疾病负担或者做相关的经济政策分析时,需充分考虑地区的差异性,不能简单照搬其他地区的结果。
他称,近年来我国空气质量有了较大改观。广大发展中国家因工业化造成的空气污染和中国有诸多相似之处。相较于发达国家,中国应对空气污染的经验更具有参考价值。
南都记者 林方舟 发自北京
编辑:任国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