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讯 记者贺蓓 数据显示,我省在册严重精神障碍患者50.3万人,但同时全省精神科执业(助理)医师比仅为2.62人/10万。当前人们普遍面临较大范围的心理压力和失衡心态,与此同时,社会心理疏导机制尚未建立。省政协委员、云浮市教育局局长杨东凯今年带来了提案《关于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建议》,呼吁加强社会心理学人才培养,建议整合力量构建心理健康服务平台,将发展社会心理咨询服务业纳入本地发展规划。
现状:社会心理疏导机制尚未建立
“积极的社会心态展示出人们自尊自信与理性平和的生活态度,能够影响整个社会朝着平稳、正向的趋势发展。”杨东凯对南都记者说,当前,我省正处于经济社会快速转型期,人们的生活节奏明显加快,带来较大范围的心理压力和失衡的心态。另一方面广东作为改革开放前沿地,外来人口、进城务工人口众多,商贸往来频繁,社会群体结构更为复杂,社会心态也就更为纷繁复杂。
2019年12月,我省专门印发了《广东省关于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推动社会心理服务工作深入开展。目前深圳市、江门市作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国家试点,珠海市和惠州市作为省级试点。
“但从总体情况来看,尚属起步阶段,服务阵地薄弱,社会心理疏导机制尚未建立,心理咨询师、精神科医生等专业人才不足。服务和管理能力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及社会发展的需要。”杨东凯说。
她抛出一组卫生部门的数据,截至2018年8月31日,我省在册严重精神障碍患者50.3万人,同时,全省精神科执业(助理)医师比仅为2.62人/10万,离在2020年底前实现“全省每10万人口精神科执业(助理)医师数量不低于3.8名”的目标有较大缺口,精神专科医院不足。
杨东凯说,而对在册的数十万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的随访管理,主要依靠基层兼职精防管理人员2000余名,平均每人需随访对象超过200名,任务较重。与此同时,大众对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心理健康服务的认知度和接受度不高。不少的中小学校未能落实专职心理教师配备要求,中小学校和青少年心理问题受关注。
建议:整合力量建心理健康服务平台
于此杨东凯建议,要深刻认识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同时,在社会管理过程中加强公众心理建设,尤其是在重大政策制定和实施过程中,规范决策中的心理影响评估,准确把握各类群体的利益诉求和心理需要,注重疏导不公平感,从源头上预防和化解矛盾,提升公共政策满意度。要善于运用社会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指导精细化的社会治理,了解民意,监测社会心态变化,研究影响社会心态的深层次原因,研究偶然事件与群体行为中的社会心理因素,改善工作方式方法。
同时,她还建议,集合力量,积极探索社会心理服务的有效途经。整合各部门各行业、城乡社区基层、社会心理机构、教育、医疗机构的心理健康服务力量,构建心理健康服务平台。在社区中建立心理辅导室或心理辅导中心,或安排心理服务工作人员,提供及时的心理危机干预服务,并与县、镇(街道)、村(社区)三级综治工作平台衔接,及时反映和协调群众利益诉求。重视和发挥社会组织和社会工作者的作用,建立和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心理热线服务、心理评估、心理咨询、精神科治疗援助服务模式。将发展社会心理咨询服务业纳入本地综合性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之中,给予政策性支持,促进行业良性发展。
建议:加强社会心理学人才培养
此外,杨东凯认为,还应该加强基础研究,加大专业人才培养。结合广东社会群体结构实际,加强社会心理科学的理论和社会治理应用的研究,用社会心理学理论和方法指导精细化的社会治理。借力各级学会专家资源,全面打造高端智力智囊团。组建社会心理服务志愿者队伍,通过培训提升他们的服务、危机干预、化解矛盾的能力。高校和研究机构加强社会心理学科建设,加大人才培养力度,鼓励更多的人才开展心理健康服务工作。
加强宣传引导,打造整体健康的社会心理。全面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充分利用丰富的媒体,组织创作、播出心理健康文化精品和公益广告。将心理健康知识融入群众文化生活,倡导互相尊重、理性沟通、相互理解的现代文明理念,培育良好社会心态。注重引导公民提高心理健康自我管理意识,加强人文关怀和生命教育,消除对心理问题的偏见与歧视,减少个人极端案件发生。配足心理教师,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同时,健全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实行分类服务管理。通过心理测试、自评、他评等方式收集信息,开展全民心理健康摸底调查,分类建立综合信息档案,实行分类心理服务管理,形成政府、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帮扶体系。
编辑:方军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专题】聚焦2020广东两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