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战疫口述实录"即日起陆续推出。南方都市报面向全网征集抗击新冠肺炎新闻线索,我们期待跟疫情相关的您,提供采访线索。文字、视频、图片均可,南都随时倾听,为您执笔记录。
我们村目前没有出现一个感染案例,这让我很安心。希望村口的检查点能尽快拆除,学校早日复课,我也能早日见到同学。
我们双下村盛产柚子,隶属于梅州兴宁市黄槐镇,神光山离我们不远。往年这个时候,村里的人都开始在田里忙碌了。
2月7日,我听闻村里疫情防控小组招募志愿者的消息,就瞒着家人跑去报名了。心想现在反正也不能返校上课,所学的护理知识刚好派上用场。最重要的是,能给村里的阿叔阿伯们帮帮忙。
报完名回家,有些激动,也有些忐忑。出乎意料的是,家人得知后,并没有怪我,反而说,“担任志愿者是一件好事,可以锻炼下自己。”
而曾当了16年村长的爷爷,一早就在村干部微信群里知晓招募志愿者的消息,但他觉得我女孩子家家的,年纪轻轻,帮不了什么忙,就没告诉我。当得知我报名参加志愿者时,爷爷没多说啥,只是嘱咐我“做好防护,保护自己就是保护别人。”
不过,当时和我一起去报名的高中生小霖就没我幸运,她家人担心“会传染”不同意。小霖就拉我去她家里做“说客”,我告诉她父母当志愿者是做好事,以后会有福报的。说了一堆好话,加上小霖左缠右缠,她父母终于同意了。
元宵节那一天,我和小霖正式上岗。我俩穿着志愿者马甲、戴着口罩,站到了村口的疫情防控检查点。天有些冷,出门时家人特意提醒我穿多点。
每天,从下午1点到晚上7点,我和村干部一起值班。除了给进村人员测量体温外,还要尽可能劝返串门的村民。刚开始我挺紧张,说话不太利索,几天下来老练了许多。
“站岗”工作没我想的简单,挺难的。每天,总会遇到一些对疫情不了解又缺乏安全意识的人,如果遇到辈份比我高的,那就更麻烦了。
有一天,一个老人没戴口罩出门到处溜达,我尝试去劝他戴上口罩、不要在村里走动。他一瞪眼倔强地说:“我就散散步,隔壁村感染的都隔离了,肯定不会再感染了。”当时我有些委屈,又不能看着他继续任性。
这时候,也只有村干部出马才能“镇”得住他们。每次遇到这种尴尬场面,都是村干部帮我解围。
爷爷虽早已卸下村长的担子,但依然时刻关注着村里的疫情防控动态。17年前的非典,他记忆忧新。当时他和村干部一起阻击非典进村,挨家挨户去宣传防护知识。
爷爷说,“那时候非典并没有扩散到隔壁村,所以村里防疫措施也没今天这么全面。”
又到村里广播时间,喇叭里传出山歌声,大众防疫知识用方言唱出来,好玩,接地气。听说这是村干们的创意。
往年的正月,村里熙熙攘攘,很是热闹。现在,新闻里每天弹出的确诊人数、疫情进展等字眼,让村民们不安。大家开始意识到疫情的严重性了,慢慢也理解我们的工作,出门时也会乖乖戴上口罩。
好笑的是,一些上了年纪的人总把口罩戴反了,跟他们示范正确戴法后,一出门仍然反着戴。时不时,村里的阿叔阿婶们会送来吃的喝的,犒劳下我们,这让我挺感动的。
村干部虽然都是大老爷们,但也很贴心。检查点里接通了电源,运来饮用水,我们值班的时候也能喝口热水。
这么多天下来,村里的防护物资消耗不少。尽管村干部都在努力筹集物资,但口罩发放仍出现了短缺。无奈,只好一个口罩戴两三天。
为了保护自己,大家想各种办法给反复使用的口罩消毒:用吹风筒吹,或者放在锅里蒸。虽然不知道有没有效果,但特殊时期也只能采用这种笨法子了。
小时候,常常看着爷爷每天忙进忙出,打理着村中的大小事务。而这段时间,让我真正进入了基层村干部的日常,目睹他们在抗疫时期的样子。他们,会逐户核查、登记从武汉回来的人员信息,会轮守居家隔离观察的乡邻。
为了保障居家隔离人员的正常生活,村干部还揽下了“代购”工作,轮流去镇上采卖食物和生活用品。村里每天都有村干部巡逻的身影。这些身影,让村民感到安心。
回南天来了,梅州这几天下起了雨,刮起了风。爷爷说,村中的果树喜欢这场春雨,年前旱了许久,现在龙眼树、枇杷树刚好喝饱水,再过些时日,就开花了。
编辑:靳格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战疫口述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