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战疫口述实录"即日起陆续推出。南方都市报面向全网征集抗击新冠肺炎新闻线索,我们期待跟疫情相关的您,提供采访线索。文字、视频、图片均可,南都随时倾听,为您执笔记录。
正月十五晚上,妈妈煮了黑芝麻馅的汤圆。她突然感慨地说:“没想到今年元宵节,两个孩子都在家,咱们能一起吃饭。”
妹妹吃完饭回到房间继续学习,如果不是因为疫情,此刻她应该坐在衡水中学复读班的教室里上晚自习。和同班的140多名学生一样,抬起头,她就能看到“高考倒计时100天”的字眼。
但是现在,她要一个人战斗了。
2019年夏天,妹妹看到高考成绩当晚决定复读。
这半年里,她很少回石家庄的家中。多数呆在衡水的学校教室里,和来自各地的同学们一起上课、考试、复习、等待高考。这次寒假,原本只有短暂的10天,但我们都没有想到,开学时间因为突如其来的疫情变成了未知数。
1月20日,钟南山院士在新闻上确认肺炎疫情存在人传人。随着新冠肺炎确诊数字逐日攀升、死亡人数增加,铺天盖地的新闻每天都牵动着全家人的心,也包括忙于功课的妹妹。
正月十六早上5:40,妹妹按照学校的作息时间表起床早读,整个假期她都是这么过来的。
由于无法返校,学校临时发布通知,要求所有学生在家自主复习。妹妹每天把自己关在卧室,除了吃饭和休息,其他时间都在书桌前度过。一天内,她需要学习的内容包括学校安排的视频课程、自主完成的假期作业和各科老师印发的学习资料等。
由于疫情成为新的热点,生物老师整理了关于“新型冠状病毒”的各种知识点,语文老师也总结了不少和疫情相关的新闻报道和话题范文。疫情之下,没有一名高中生可以“两耳不闻窗外事”。
6:30早读结束,7时开始了每天6个小时的视频课程。在早餐难得的片刻空闲里,她叹了口气:“我现在真想顺利开学,正常参加高考。”
放寒假的时候,疫情还不严重。妹妹说,从老师到同学、家长,没有人戴口罩,一个复读班有140人左右,都赶着回家和亲人过年、团聚。
“虽然之前一直吐槽高考,吐槽假期短,但现在的假期并不是我们想要的。我虽然在家里学习,但总感觉疫情好像就在身边,可我又做不了什么,心里很无助。”妹妹也担心着身在外地的同学,“复习计划都被打乱了,我现在只想回学校见到老师和同学们。”
距离高考还有100多天,原定的自主复习总是计划赶不上变化。正月初七下午,衡水中学高三、“高四'年级的班群里发布了视频授课通知。妹妹的网课是从初九开始的,到现在已经上了一周多,似乎还会继续下去。
上午7时上课,12时下课,午饭、午休,再从14时学习到晚上22时。然而,疫情笼罩下各种令人不安的消息让妹妹无法集中精力,爸爸妈妈看了也着急。
从年后开始,小区楼下一直有人站岗。居民进出都需要填体温表、检查出入证。最近,妈妈每天出门的日常任务除了买菜,还多了一项:给妹妹打印各科老师发在群里的学习资料。
在家里,本应其乐融融的晚饭环节,现在已经难以实现了。晚上8点钟,爸爸妈妈头碰头研究用手机和电脑上传妹妹的作业,妹妹忙着听网课,而我则忙着线上实习。一个WiFi撑起了整个家庭的紧张运转。
这个假期结束后,我原本是要到北京实习的。爸爸妈妈用不惯手机、电脑上的各种办公软件,时不时过来求助于我。
末了,妈妈递过来几个砂糖橘:“在家也要补补维C,增强免疫力。现在只有小区超市开门,老板说运不出去的水果都降价了。”
妹妹说,线上课程只适用于短时间的救急。“老师认为学生可以自由支配时间,但是任务变多了,在家里效率又低,反而做不完。”
老师们还在积极地进行直播授课,几乎所有的老师都会在开头进行“疫情教育”。但妹妹更怀念在学校和老师、同学们一起面对面上课的日子,“有提问和互动,还能和老师有眼神交流,知道自己是不是听懂了。”
妹妹是一名理科生,一直想学医:“如果是医生的话,这次我一定也会去一线。”
她想学医的念头,大概是从2015年开始的。那年10月,屠呦呦凭借青蒿素成为首位获科学类诺贝尔奖的中国人。“就觉得中西医结合或许是一件很有意义的、值得探索的事情,”
这两天,她把老师整理的5页生物材料反复翻看着。正月十六是周日,衡水中学的惯例是进行周测考试。这次,老师们十分灵活地将试卷提前发到家长群,如期进行“线上周测”。
我问妹妹,今年的高考你有信心吗?
她有点忐忑:“我只希望疫情快点结束,早点回到学校正常学习生活。我真不知道自己还能坚持多久‘自主复习’,只想早点结束这一年。”
妈妈在一旁笑着插嘴:“我们也希望回到正常的生活,每天泡在家长群里,消息这么多,吃不消哟。”
2月17日晚,妹妹依旧在听网课。我和爸爸妈妈出门透透气,这是近一个月以来,我第一次下楼。街上空空荡荡,仅有几个行人戴着口罩。
走到小区附近的一个小公园时,妈妈突然感慨:“平时这里晚上都是人,现在几乎看不到了——多好的星星啊。”
整理:南都记者 靳格
图片均由闫一帆提供
编辑:靳格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战疫口述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