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卫健委明确新冠病毒在封闭环境可通过气溶胶传播,如何防护?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原创
原创2020-02-20 01:18

WechatIMG38.jpeg

2月19日,国家卫健委发布《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六版)》(下称《方案》)。

《方案》修改了新冠病毒的传播途径:经呼吸道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是主要的传播途径。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长时间暴露于高浓度气溶胶情况下存在经气溶胶传播的可能。

新冠病毒可能经气溶胶传播意味着什么?公众该如何防护?专家建议,口罩、通风、洗手均是主要的防护措施。                                           

什么是气溶胶?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处呼吸道传染病室主任冯录召向南都记者解释,经空气传播(Airborne transmission)指病原体从传染源排出后,通过空气侵入新的易感宿主所引起的疾病传播,是呼吸系统传染病的主要传播方式。

广义上,空气传播的传播方式包括飞沫、飞沫核和尘埃。

其中,飞沫在空气悬浮过程中失去水分而剩下的蛋白质和病原体组成的核,称为飞沫核;飞沫核可以气溶胶(aerosol)的形式漂浮至远处,造成远距离的传播,称为飞沫核传播(droplet nuclei transmission)。

哪些场景可能出现气溶胶传播?

中央赴湖北指导组专家组成员、北京地坛医院感染科主任医师蒋荣猛2月19日在武汉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解释,对第六版诊疗方案做出的这一处更新,主要是提醒医务人员在医院病房里给病人做气管插管时,由于打开病人的气道,气管里的病毒形成气溶胶,可能会带来感染的威胁。

不过,在一些学者看来,新冠病毒在其他一些场景下,也可能通过气溶胶传播。一位曾从事SARS研究的专家告诉南都记者,由于气溶胶会长期悬浮,电梯、办公场所等场景都可能给气溶胶传播造成条件。

浙江大学医学院副教授周林福也认为,这些场景完全有可能满足新冠病毒经气溶胶传播的条件。他表示,如果处在病区,或者和患者在一个房间里呆的时间很长,都会增加传染的可能性。

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也告诉南都记者,一般在密闭的房间里可能出现气溶胶传播。

他向南都分析了近期受到关注的“钻石公主号”邮轮的情况。这艘近3700余人的邮轮中,目前已有621人确诊新冠肺炎,感染率已超过16%。

“这个绝对不是单纯的接触感染、飞沫感染,可能有污染物通过附着在物体、气体之后传播的情况。”钟南山说。

对于《方案》中“长时间暴露”的表述,周林福表示,长时间暴露意味着被传播病毒的危险更大。而对于“高浓度”,多位专家均表示,就新冠病毒来说,没有相关的定义、资料和数据,结果还不明确。

公众如何防护?

对于新冠病毒可通过气溶胶传播,蒋荣猛表示,公众没有必要恐慌。日常生活中的,即使是密闭的空间,也不会像气道打开那样让大量病毒以气溶胶的形式悬浮于空气中。新冠病毒最主要的传播途径是飞沫传播。大颗粒的飞沫一般移动范围在2米以内,随后便沉降。在公园等空气流通的场所,更是不可能存在悬浮的病毒颗粒。

周林福建议,针对气溶胶传播,主要的防护措施就是口罩和通风。口罩是双向阻隔,病人呼出的病毒会减少,其他人吸入病毒的可能性也会减少。

洗手也非常重要。周林福表示,飞沫可能通过电梯按钮、门把手等渠道沾到手上,手再去接触脸、鼻子、眼睛等,就可能导致接触传播传染。

对于医院的隔离病房,蒋荣猛表示,为了防范可能存在的气溶胶传播途径,一是将隔离病房设计成负压病房,形成单向气流;二是可以通过循环换气,每小时换气一定次数,虽然没有负压,但是通过换气稀释了密闭空间里的病毒。

采写:南都记者 吴斌 宋承翰 发自 武汉 北京

编辑:刘兰兰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