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讯 新冠肺炎疫情特别时期,作为粮食安全的“压舱石”,中央储备粮怎样参与粮食市场的保供、稳价?近日,南都记者探访了中央储备粮广州直属库有限公司。
出库量与每年出库高峰期持平
哗哗哗……伴随着隆隆输送带、玉米流动的响声,大量的玉米粒从公司一座仓库大门上开着的小出口中流出,被输送带送到仓外一辆大卡车的车斗里。粮库员工拿铁铲拢起地上散落的玉米粒。
“现在一天单仓能装八、九车,像玉米,一般一车32至33吨,一天能出300吨左右”,走出噪音区,仓储保管科副科长林春华告诉南都记者,目前的出库量与平常高峰期的出库量已基本持平了。
林春华介绍,一般每年的3月至9月才是粮库粮食进出库的高峰期,要出旧粮、收新粮,“我们一般到7月份收新粮,正常来说到3月份左右才出库,现在情况特殊,根据上级指令我们就立即组织出库”。
疫情发生后,广州直属库已组织中央储备稻谷9068吨,国家一次性储备玉米8299吨投放市场。
应急出库:特事特办,缩短流程
玉米是重要的饲料加工原料,广州地区的玉米以往大多来自东北地区。在本次疫情前期、春节刚过时,由于北粮南运的交通运输受阻,广州玉米价格上涨预期强烈,中储粮广州分公司协调多个库点同时投放政策性玉米,稳定了玉米价格上涨预期。顺利过磅、出库后,这些玉米被运入附近饲料加工厂,变成珠三角各地养殖场畜禽们的口粮。
应急投放的还有稻谷。广州直属库稻谷运往周边粮食加工企业,去壳、加工后分装入袋,成为成品大米,进入超市、商店,供消费者选购。在疫情前期,部分地方交通受阻,大米加工厂原料供应跟不上。了解到情况后,广州直属库迅速组织,于2月5日稻谷出库,及时解决了加工企业的燃眉之急。
在储备粮的应急投放的背后,是对疫情的迅速反应。中央储备粮广州直属库有限公司总经理黎晓东介绍,储备粮出库前需要做大量准备工作,而这次,大家加班加点,特事特办,从准备到出库仅用了两天时间。
人手减少 全体动员盯好粮食出库
粮食出库前,需要做哪些准备事项?比如,仓库长48米,宽30米,里面的粮堆高6米,这样的一个仓库可以储存稻谷4800吨左右。这么大的谷堆,为了保持其处于合适的温湿度,谷堆里面均匀分布了77根测温电缆共308个测温点,还有测量气体浓度的管子,还有给粮食通风用的管道,出仓前,就要把这些电缆、管子等先收起来。
目前出库的稻谷和玉米,一个是中央储备粮,一个是国家一次性储备粮,不同的性质的粮食所用的过磅出库系统不一样,所以过磅的工作人员每天要两套系统来回替换,两个系统的技术、单据都不一样,增加不少工作量。
“有个问题是,现在我们人工少,能正常工作的大约有七成人”,中央储备粮广州直属库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任炳华介绍,广州库员工共有30多人,部分员工家在外省,而搬运工人是湖南、江西等地方的,正好过年都回老家了。因疫情防控,年后没法立即上岗,有的是家里暂时封锁,回不来,有的是回来要先隔离观察,现在只有年前没外出的可以干活。
林春华家住花都,过年也没外出,2月3日开始就回粮库工作了,“过完年回来,大家马上一起把所有粮仓逐个检查一遍,平日的粮情巡查也加密了,变为一周两次”,同时,要保障粮食出库工作顺畅,“现在搬运工人只有3个”。
这种情况下,所有在岗员工都动员起来,协调人手去仓库现场协助出库工作,推设备、巡检设备、跟工人一起干活,以满足出库管理需要。
南都记者随工作人员探访了广州直属库的粮仓。当天上午下过小雨,户外微冷,约18摄氏度左右,在仓库里,感觉仍略冷一些,实时监测显示,仓内温度比户外还低2摄氏度。
进仓的小门设在6米高处,从库外的金属梯攀至门口,从1米来高的门口钻入,就站在了巨大粮堆的顶上。用工作人员的话来说,粮堆顶部可以说“平如镜”,空气中有粮食自然的香味,绿色踏粮板铺成纵横交错的“路”,供保管人员检查粮情时使用。
据介绍,存放在该仓的这堆稻谷是2018年入库的,已放了两年,“一般会放三年,如果品质比较好的话也可以申请放四年”。
这么大量的粮食,要怎么保存?“一般来讲,冬通风、春密闭、夏控温、秋防虫”,广州直属库仓储保管科副科长林春华介绍,粮仓里一年四季会用不同的保管策略,像现在是冬季,就以通风、降温为主;春天要密闭,用薄膜把粮面覆盖起来,然后密封并充入氮气,来保鲜;到夏天,要把所有空调打开控制温度,每天通过视频监控巡查;到秋季,把密封薄膜揭下来,做好防虫、通风准备;进入冬季就通风,把粮温降下来,就这么周而复始地工作。
在粮堆内部安置了77根测温电缆,仓内空间也装有测温度、温度的设备,整个粮堆内部的温、湿数据都是实时监控的,若有异常会自动预警。在仓储保管科办公室,能看到实时的各类监测数据,一个仓库中粮堆的不同高度不同位置,粮食的温度都不同,而每个季节所设定的标准临界点也会不同,“我们现在全年控温标准是不超23度,就是说夏季最热的时候粮温不能超23度”。
同时,粮仓内外也有多个高清摄像头,配合自动监测设备,可以实现远程智能监控和控制,“有多高清?在电脑前放大看,能看清稻谷里的1毫米大小的虫子”,平日里,除了依靠各种监测工具,仓库管理人员还会定期现场实时巡查,现场检查粮食的色泽、气味,挑选容易有害虫发生的部位来“筛虫”,看有没有活虫在里面。
“现在是疫情防控和保供稳价的特殊非常时期,一方面我们巡查密度加大,另一方面要确保出仓顺畅,这是首要任务”,林春华说。
采写/视频:南都记者 李文
编辑:黄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