裁员焦虑蔓延,业界:疫情是短期冲击,2020裁员潮不会来

南方都市报APP • 察时局
原创2020-02-22 21:02

这场持续至今的新冠肺炎疫情,已经严重拖延了中国各行业2020年的起跑时间。如今已进入2月下旬,疫情防控仍处于胶着状态,各行业正在努力恢复被打乱的节奏,期待疫情拐点与复工复产尽快到来。

疫情之下,“裁员焦虑”也暗地里滋生。2018年以来,IT、互联网行业可感知的“裁员潮”,在这个春季大有蔓延之势——旅游、餐饮、娱乐等行业坏消息频频传出,好像更加坐实了公众的隐忧。人们不禁想知道,2020年我们会不会遭遇一次由疫情带来的大规模“裁员潮”?

1.jpg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察时局采访了多名专家,在他们看来,今年就业并没有那样悲观,疫情不足以造成2020年全国和全行业范围的“裁员潮”。“一定要认识到疫情不是一个内生的东西,它是外在的,不是说经济突然不好了,它的特点就是短期性。”一名学者指出。

疫情下的裁员之忧:有的复工日裁员,有的承诺不裁员

疫情延续了整个春节,在假期延长、复工推迟后,大量企业仍处于“休克”“半休克”的状态。

疫情持续发酵,劳资矛盾与裁员暗流涌动。上海律师洪桂彬向察时局估算,春节以来他所接到的有关裁员的咨询业务较往年同期能多出30%。

公众对裁员的感知首先源自网络热搜和媒体报道。在多数地区的复工日之前,北京“K歌之王”一份《总经理致全体员工的一封信》已在网络热传。该公司因疫情处于持续闭店状态,计划集体裁员全部200余名员工,表示如有30%员工不同意则进入破产清算程序。

2月10日复工首日,曾跻身胡润全球独角兽榜的新潮传媒高调宣布裁员10%,高管集体降薪20%。新潮传媒称尽管公司有10亿现金,但在无收入的情况下,只能活六个月。

疫情对餐饮界的影响更为明显。2月初,西贝餐饮董事长贾国龙透露,全国60多个城市400多家西贝莜面村堂食业务基本都已暂停,目前西贝2万名员工,一个月工资1.56个亿,现金加贷款仅够发3个月工资。此外,老乡鸡、九毛九、乐凯撒三家餐饮企业老总也齐齐发声,期待政策支持。

相比大中型尤其是明星企业,小微民营企业的裁员与破产更多是悄无声息的。疫情造成的订单损失、复工困难、成本上升将一些行业的小微企业推向濒死边缘。据报道,有小微企业老板为自救而卖车卖房、减薪裁员,微博上多有网友诉苦被裁,还有员工主动申请减薪以免遭裁员。

据洪桂彬律师观察,最近一段时间,大企业主要是将一些受影响的业务条线缩小编制,较少直接裁员,裁员较多的往往是中小微民营企业。“他们最近经常咨询一些法律问题,比如裁员方案是否合理、停工停产方案如何执行、是否要报备劳动部门、员工拒绝协商解除合同怎么办等。”他说。

不过在疫情防控之际,也有一些企业为安抚员工而承诺不减薪、不裁员。日前,广东“侨银环保”这家企业向旗下35000多名员工承诺“不减薪、不裁员、不离弃”;福建久泽集团也正式宣布,为集团旗下企业每位员工提供单项最高100万元“疫情专项保障”,承诺疫情期间不裁员。

然而,是否裁员最终由多方面因素决定。“目前看起来,这次疫情对经济的负面冲击会比‘非典’大很多。”原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清华产业转型顾问委员会主席黄奇帆近日撰文称。

不可否认的是,2020年以来的就业数据并不好看。据智联招聘近日的一份报告,受疫情影响,春节后复工第一周(2月3日~2月7日)企业招聘职位数较2019年同期下降71.66%。并且受疫情影响,30.4%的企业表示将会减员缩编,还有29.68%无法为员工按时发放薪资,这意味着降薪、裁员、合同纠纷将更加频繁。

专家:疫情影响是短期的,2020年不会出现大面积“裁员潮”

裁员之忧并非毫无根据,2018年以来我国面对的是经济下行压力、中美贸易摩擦升级等宏观环境,同时IT、互联网行业陷入资本寒冬,滴滴、腾讯、ofo等明星企业的每次裁员都会引发一次热议,加深一次忧虑。

此次疫情的到来非常突然,对就业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人们担心,疫情会不会造成2020年全国、全行业范围的“裁员潮”。

不过多名专家告诉察时局,情况或许没有人们所想的那么悲观。

“什么是裁员潮?裁员范围广、规模大、人数多,三者具备才算是‘裁员潮’。”中国劳动学会特约研究员苏海南告诉察时局。他说,虽然“裁员潮”话题一直都有,但这些年并没有出现过十几个省、几十个城市、许多行业同时裁员的现象,裁员规模没有一次性裁掉20%、30%及以上的员工,人数也没有达到几百万上千万,所以并没出现过所谓“裁员潮”。

“全国来看,即便是在当前这个新冠病毒疫情影响下,今年‘裁员潮’我想也是不会出现的。因为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出现全国各地各行业纷纷都在裁员的情况,最近反而有浙江等省在抢人了。”苏海南说。他认为,如果疫情能够在3月中下旬基本稳定并在4月趋向结束,就不会出现大的失业问题。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中国新就业形态研究中心主任张成刚也告诉察时局,近几年以来我国并没有形成大规模全行业的“裁员潮”,今年也不会出现。

他坦承,新冠疫情的爆发确实对下行中的中国经济产生了较大压力,如对部分行业如餐饮、旅游、酒店住宿等服务业以及生产制造业产生了较大冲击,中小微企业由于迟迟无法开工,承受着较大的生存压力。但是疫情是否会造成大面积裁员,取决于疫情带来的冲击持续时间和经济社会恢复正常运行的速度。

“目前疫情防控在向好的方向发展,如果能够尽快结束疫情,那么短期的冲击对经济的影响有限,不会引发企业大面积裁员。”张成刚说。他还提到,2019年下半年以来中美贸易摩擦对企业的冲击有所缓解,随着中美第一阶段贸易协定签订生效,中美贸易的不确定性有所缓解,这对于2020年企业经营是利好方面,继而对扩大就业产生好的影响。

“疫情是个短期冲击,一定要认识到疫情不是一个内生的东西,它是外在的,不是说经济突然不好了,它的特点就是短期性。”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就业研究所所长曾湘泉告诉察时局。

对于当前媒体网络不时热议的企业裁员话题,他认为其实很多企业即便没有这次疫情也会裁员。“原因是现在经济本身就在下行,我们此前预测2020年一季度就业景气指数就很低,经济不好的时候必然会有企业裁员。”他说。

据中国就业研究所与智联招聘联合推出CIER(中国就业市场景气指数)预测,2020年一季度CIER指数将明显低于2019四季度,并且很可能是全年最低值,即反映一季度即便没有疫情,就业形势也不佳。曾湘泉表示,一般第一季度就业都比较淡,疫情的影响是短期的,随着疫情得到控制就业形势也会有所好转。

企业复工难,是对就业最大的挑战

突如其来的疫情严重扰乱了社会经济发展的正常节奏,怎样才能及时复工复产对许多企业来说是燃眉之急。

针对民众对疫情导致大量企业裁员、倒闭的担心,携程集团董事局主席、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授梁建章日前接受媒体采访时称,如果今年4月国内还无法实现全面复工复产,企业界会出现“很大的问题”。他认为,当前社会为了部分过度的隔离政策,正在付出沉重的经济代价。

张成刚认为,由于疫情防控要求,很多地区以封锁和隔离方式阻碍人员流动,企业复工处于“要人没人、要物没物”的困境。如果疫情演变为长期冲击,企业长期复工困难,订单违约加剧,就会造成客户流失、现金流断裂、供应链瓦解等严重后果,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为了生存可能会选择裁员。

“企业复工难,是对就业最大的挑战。中小微企业吸纳了中国80%的就业,复工速度缓慢导致中小微企业的生存出现问题,势必会影响就业岗位的创造。”张成刚表示。

他认为,部分地方政府应停止在疫情防控上采取了“一刀切”的方式,应该看到疫情防控与复工复产尽管存在矛盾,但不是对立的。“如何统筹协调疫情防控与复工复产,是对地方政府治理能力的考验。”他说。

苏海南对这一看法也很认同。他认为当前最大的问题就是“人的问题”,即人员回不到岗位工作。他希望全国不要“一刀切”,疫情轻的地区、疫情中等程度的地区和疫情严重的地区要区分。疫情轻的地区可以放开,让人回得来,轻疫区人员返回轻疫区复工也可不隔离,复工期间做好戴口罩等防护就行。“首先是稳企业,让企业的生产经营能够恢复,能够正常运转。把企业稳住,把岗位稳住”。

察时局注意到,面对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这“两难”,一些地方政府已经开启了“硬核复工”模式。当大部分地区还处于“休克”之时,杭州、广州、东莞等城市已经提前苏醒并打起“抢人大战”,如广东省人社部门与云南、四川等地合作开行“点对点”返粤返岗专列,将农民工批量接回。

据人社部,目前云南、贵州等劳动输出省,与浙江、广东等用工较多的省份已经建立了联动机制。四川和浙江采取“点对点”方式开通长途客运和火车专列,前期已组织1000名工人回到杭州返工。

张成刚认为,如果疫情能够在短期内控制住,那么对中国经济的冲击有限。目前,政府已经将复工复产放在与疫情防控同样重要的位置,接下来各级政府会更加统筹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发展关系,更精确化施策,在疫情防控前提下积极推动经济社会恢复发展,促进重点群体就业,就不会有太大问题。

稳就业政策已“下血本”,仍须保持宽松的宏观经济政策

“高度关注就业问题,防止大规模裁员。”2月11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再次聚焦稳就业议题。会议确定“阶段性减免企业养老、失业、工伤保险单位缴费”,从2月到6月对企业免征或减半征收三项社保费;并明确到6月底前,企业可申请缓缴住房公积金。

可以阶段性减征的还有职工医疗保险费。国家医疗保障局副局长陈金甫近日表示,可以从2月份开始减半征收职工医保单位缴费,最长不超过5个月。

据测算,以上社保费、医保费减负预计将超过6500亿元。张成刚估算,仅免征减征三项社保费的单位缴纳部分,就可为企业节省5%-15%左右的成本,而且用工成本占总成本比例越高,雇佣人数越多且薪资相对低的企业,成本的节省也就越多,这对企业稳定就业岗位是极大利好。

察时局注意到,在今春复工前后,从中央到地方各部门都出台了“援企稳岗”的各项措施,具体涉及社保费缓缴返还、税费减免、金融支持、房租补贴等,其中许多政策都向中小微企业倾斜。

例如近日人社部进一步放宽了失业保险稳岗返还的受益面,规定中小微企业,凡是裁员率低于5.5%,30人以下企业裁员率不超过20%,都可以返还企业上年度所缴纳失业保险费的50%。

“这次国家应该说真是下了血本了,对于这些企业来说,这些举措可以说是救命的,而且不是稻草了,是一根较粗的救命绳。”苏海南评价以上政策。

不过曾湘泉认为,这些政策还不够,因为这些政策都是从如何帮企业节省成本的角度考虑的。“现在面临的不只是疫情问题,疫情很快过去的话,企业要面临的是宏观经济环境怎样,如投资、消费、外贸等。就业问题本质还是经济问题,要保持一个宽松的宏观经济政策。”他指出。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原所长贾康日前也撰文呼吁,现在应加紧研究和尽快出台“最小一揽子”的配套改革可行方案与可操作措施,并紧密结合打造高标准法治化营商环境和完善国家治理体系、提高治理能力,来切实地降低企业的制度性成本负担,争取在“抗疫”之年及其后,使国民经济有更好的表现。

裁员未必是最好选择,可借鉴国外“无薪休假”

疫情下的“经济寒冬”,企业选择减薪裁员“瘦身”自救,更多是无奈之举,并未因此成为众矢之的。不过,裁员一定就是企业度过疫情的最好选择吗?

张成刚认为,企业面临外部冲击,要根据环境的变化及时作出调整,裁员和降薪都是企业节省劳动用工成本的方式,但节省劳动用工成本并非企业生存的唯一方式。“裁员要面临口碑和社会影响力的损失,在经济和订单恢复后还要增加员工招聘与培训成本等,企业要综合考虑这些成本。”他说。

在他看来认为,企业最好的生存方式是根据市场变化做出创新性调整,增加市场收益与利润。例如创新用工方式也是企业节省用工成本的一个选择,疫情期间生鲜电商和超市采用的“共享员工”模式,缓解了“用工荒”行业与“复工难”行业之间的用工矛盾。同时,他建议政策方面可以允许部分企业采取综合工时制,综合计算疫情期间工时;对疫情影响严重省份,减缓2020年最低工资水平上调等。

曾湘泉则认为,裁员并非没有成本,比如经济补偿金,以及日后的招聘期、岗位适应期的相关支出。他认为,既然疫情是一个短期事件,企业就不一定要通过裁员这种方式来渡过难关。“如果现在裁员,过几个月经济好转后你还是要招人,在中国目前的劳动力市场,招工难是个很大的问题,企业可能很难马上招到真正有经验、与岗位匹配的员工。”他提醒。

曾湘泉建议,真正陷入困境的企业可借鉴采用发达国家的“无薪休假”,即员工自愿申请、不拿薪水但保留职务的休假,以应对金融危机、缓解劳资矛盾,“这样不仅能立竿见影地减轻企业负担,而且够保持员工的稳定性,经济好转后,企业也不需要去抢人才”。

他还建议,特殊时期的企业更应该关注转型,创新企业管理制度、人力资源制度,比如有一些职位的远程办公今后可常态化,这也可以节约成本,“还可以更积极地提升员工能力,而不是仅想到裁员”。

从企业角度来考虑,曾湘泉认为,当前企业呼吁政府的支持无可厚非,不过在如此大力度的减税降费结束以后,企业更要积极思考如何靠自己发展起来,“没有任何一家企业能靠政府补助发展好,企业在疫情期间更应花时间坐下来,自我梳理、强化,练好内功”。

文/胡明山 实习生陈莉红 发自北京

 

编辑:潘珊菊

7
对这篇文章有想法?跟我聊聊吧
潘珊菊6.55亿
南方都市报记者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