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以故宫午门为背景的璀璨星轨图此前曾刷屏网络。这张由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在发布会上展示的照片,不仅点燃了市民拍摄星轨的热情,更成为北京空气质量十年蝶变的生动注脚。
从专业相机到手机拍摄,从“雾霾围城”到“常态蓝天”,北京如何实现星轨拍摄自由?生态环境部政务新媒体开启“‘两山’回响”精品短视频展播活动,4月29日播出的《拍大片!星轨照片怎么拍?》揭秘了故宫星轨照背后的技术与生态故事。
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在新闻发布会上展示的故宫星轨照片。视频截图
城市风光摄影师杜智广介绍拍摄过程。视频截图
手机也能拍出“同心圆”,攻略在此
如何拥有同款星轨照片?城市风光摄影师杜智广在视频中介绍,只需三步即可解锁城市星轨大片。一要有一个稳定的三脚架;二是把相机降噪防抖功能关闭;三是参数设置。
如果没有专业设备也没关系,一部手机也能搞定。杜智广表示,手机的流光快门功能就能get一张美美的星轨图。
另外,很重要的一点是:拍星轨要有一个漂亮的前景,要将星轨和地标建筑结合。
“十年前在故宫拍一张星轨图是很难的事,”杜智广感慨道,“那时城区很难拍到(星轨图),都得到远郊拍,但是这几年市区拍星轨也变为常态了。”
“拍大片最关键的因素是天气的能见度,天空透不透亮。”杜智广说。正如他所说,这十年来他拍摄的不仅仅是北京的风貌,更是记录了北京空气质量的改善轨迹。
手机拍摄故宫星轨。视频截图
PM2.5降幅近七成,重污染天数锐减
星轨成片的核心,是空气质量和能见度的质的提升。如果说,过去拍星轨得“等风来”,那如今“北京蓝”已成常态。
数据显示,2013年至2024年,北京PM2.5浓度从89.5微克/立方米下降到30.5微克/立方米,降幅近七成;重污染天数从58天锐减至2天。
北京的变化也只是中国空气质量变化的一个缩影。正如视频中所提及的:前不久有网友拍到了定都阁和天津117大厦同框的画面。“定都阁距离天津117大厦大约有127公里,”杜智广说,“这要在极端好的天气情况下才能拍到,而且要北京和天津空气质量一样好才可以。”
不只京津冀,2013年到2024年,全国城市PM2.5平均浓度从72微克/立方米降至29.3微克/立方米,降幅达57%。2024年,全国空气质量达标城市共222个。我国也是第一个治理PM2.5的发展中国家,被誉为全球治理大气污染速度最快的国家。
北京空气质量变化对比图。视频截图
十年攻坚,实现蓝天白云常驻还需久久为功
这一“奇迹”的背后,是十年攻坚的四大转型:我国能源消费增量有2/3来自于清洁能源,全国燃煤锅炉和窑炉从50万台减少到现在的10万台;淘汰落后和化解过剩产能钢铁达到了3亿吨、水泥4亿吨、平板玻璃1.5亿吨重量箱,建立世界最大清洁煤电体系;淘汰老旧和高排放机动车辆超过3000万辆,机动车排放标准和油品质量标准实现了从国四到国六的“三级跳”;建立网格化监管制度,打通“最后一公里”。
科技支撑的作用亦是功不可没。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大气环境研究所所长胡京南长期从事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他与来自全国各地的2900多名科研工作者一起,在京津冀开展“空—天—地”立体观测,建立了高精度的排放清单,弄清重污染成因,识别污染来源,为京津冀空气质量改善助力。
尽管取得了显著成效,但胡京南也指出,我们离国际上的领先水平还有差距,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就在刚刚过去的秋冬季,京津冀区域也经历了三次区域性重污染过程,北京还有两个重污染天。从成因分析来看,我国的一次颗粒物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已从千万吨级降到百万吨级,是过去取得大幅改善的主要原因,但是目前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仍然是千万吨级的排放量,这些污染物在遇到不利气象条件的时候会发生快速的化学转化,生成二次颗粒物,这是当前治理遇到的难点。”
“接下来我们还是需要通过优化能源、产业和交通结构,开展重大治理工程,强化污染天气应对等,持续减少污染排放。我相信,只要我们坚定信心,久久为功,终将实现蓝天白云的常驻。”胡京南说。
采写:南都记者王玮 发自北京
编辑:梁建忠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两山”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