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科技部:高校资源配置不得与SCI论文相关指标直接挂钩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原创
原创2020-02-23 14:23

南都讯 2月23日,教育部、科技部发文对破除高校论文“SCI至上”提出要求。文件明确,各校不得把SCI论文相关指标作为职称(职务)评聘的直接依据,及人员聘用的前置条件;取消直接依据SCI论文相关指标对个人和院系的奖励;并要求学校不宜将发表SCI论文数量和影响因子等指标作为学生毕业和学位授予的限制性条件。 

探索建立科学评价体系 

据了解,SCI(Science Citation Index,科学引文索引)是国内外广泛使用的科技文献索引系统。SCI论文是发表在SCI收录期刊上的论文,相关指标包括论文数量、被引次数、高被引论文、影响因子、ESI(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排名等。 

教育部指出,近年来,SCI论文相关指标已成为学术评价,以及职称评定、绩效考核、人才评价、学科评估、资源配置、学校排名等方面的核心指标,使高校科研工作出现了过度追求SCI论文相关指标,甚至以发表SCI论文数量、高影响因子论文、高被引论文为根本目标的异化现象,科技创新出现了价值追求扭曲、学风浮夸浮躁和急功近利等问题。 

对此,教育部、科技部印发《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 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破除论文“SCI至上”提出明确要求。 

《意见》提出,各校要积极探索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包括:建立健全分类评价体系,针对不同类型的科研工作,提出各自评价的侧重点,明确论文在其中的不同权重;完善学术同行评价,引导评审专家不简单以SCI论文相关指标代替专业判断,负责任地提供专业评议意见,并倡导建立评审专家评价信誉制度。 

《意见》还对评价评审工作进行规范,要求大力减少评估评审事项,评价指标和办法要充分听取意见,实行代表作评价,精简优化申报材料,不再要求填报SCI论文相关指标,重点阐述代表性成果的创新点和意义。并遵循同行评价原则。 

资源配置不得与SCI相关指标直接挂钩 

南都记者关注到,《意见》对学科和学校评估也进行了改进。例如,提出减少对学科、学校的排名性评价,坚持分类和分领域评价。对创新能力的评价突出创新质量和实际贡献,审慎选用量化指标,不把SCI论文相关指标作为评价的直接依据,评价结果减少与资源配置直接挂钩。 

同时还优化了职称(职务)评聘办法,要求各校不把SCI论文相关指标作为职称(职务)评聘的直接依据,不以SCI论文相关指标作为判断的直接依据。在人员聘用中,学校不把SCI论文相关指标作为前置条件。 

此外,《意见》还对扭转考核奖励功利化倾向作出要求。在绩效和聘期考核中,各校不宜对院系和个人下达SCI论文相关指标的数量要求,在资源配置时不得与SCI相关指标直接挂钩。要取消直接依据SCI论文相关指标对个人和院系的奖励,避免功利导向。学校不宜将发表SCI论文数量和影响因子等指标作为学生毕业和学位授予的限制性条件。 

高校、高校主管部门及其下属事业单位要按照正确的导向引领学术文化建设,不发布SCI论文相关指标、ESI指标的排行,不采信、引用和宣传其他机构以SCI论文、ESI为核心指标编制的排行榜,不把SCI论文相关指标作为科研人员、学科和大学评价的标签。 

给予学校政策灵活度 

南都记者关注到,在文件中,有些表述是“不得”,而有些则是“不宜”。 

对此,教育部科技司有关负责人解释称,文件中在涉及到功利化倾向方面,使用“不得”,意味着明令禁止,坚决摒弃已有做法。有些方面考虑到我国高校的发展水平还存在很大差异,不同学科的特点和要求也不一样,采取非刚性的要求,是为了给学校一定的政策灵活度,发挥学校的主动性。 

由学校在贯彻落实过程中,制定符合自身发展特点、学科发展特点的具体政策。例如文件第九条中,“不宜以发表SCI论文数量和影响因子等指标作为学生毕业和学位授予的限制性条件”,表明我们反对学校层面做硬性规定,但是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在一些基础学科,导师和院系从科研能力培养、科研实践训练的角度出发,对学生提出相应要求是合理的,也是符合人才培养需要的。 

“需要强调的是,文件的出台是为扭转当前科研评价中存在的SCI论文相关指标片面、过度、扭曲使用等现象,破除的是论文‘SCI至上’,不是否定SCI,更不是反对发表论文。”教育部科技司有关负责人表示,论文是科技创新成果的一种表现形式,学术交流的重要载体,我们鼓励发表高水平、高质量,有创新价值,体现服务贡献的学术论文,在国际学术界发出中国声音。但在学术评价中,不能简单以SCI论文相关指标来判断创新水平;在各类评价活动中,要合理使用相关指标,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引导评价工作突出科学精神、创新质量、服务贡献。 

南都记者吴单 发自北京 

编辑:杨存海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