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游记是件不太费力的事情,但好游记却不多,原因何在?广东实验中学老师楚云为你深入阐释“生活在别处”,让你更好地架设起一座与读者分享“别处”的见闻和体验的桥梁。
添枝加叶,凸显个性
法国诗人阿瑟•兰波说:“生活在别处。”游记就是我们与读者分享“别处”的见闻和体验的桥梁。假如有好的游记的引领,千里之遥如在咫尺,读者可以产生一路同行之感,进而减少不能仿效鲲鹏作逍遥游的遗憾。
游记写作两个常见毛病
不过,向往“别处”的人很多,写游记的人也很多,但真正写成精品,让读者津津乐道的却很少。作家沈从文也说过:“写游记象是件不太费力的事情,因为任何一个小学生,总有机会在作文本子上留下点成绩。至于一个作家呢,只要他肯旅行,就自然有许多可写的事事物物搁在眼前。情形尽管是这样,好游记可不怎么多。”(《谈写游记》)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主要原因自然是游记写作的两个常见毛病:1.有“游”无“记”——把游记变成流水账式的旅游攻略,没有细致描写看到的景和物。或者,即使有描写,也没有融合自己的情感与思考来突出景物特点。2.有“记”无“游”——把游记变成纯粹的写景散文,没有抓住“游”字来体现游览过程。
讲到这儿,可能有同学会迫不及待地问:“那是不是只要注意了‘游’与‘记’的结合就一定能够写出好的游记了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我们如果要写出游记精品,还需要增强游记的可读性、凸显出自己的个性。
很长时间以来,在人们的认知中,游记都不太可爱。沈从文曾经感叹:“游记文学历来不列入文章正宗,只当成杂著小品看待,在旧文学史中位置并不怎么重要。”(《谈写游记》)诚如他所言,游记没有小说的曲折情节与生动人物,缺少诗歌的鲜明节奏与和谐音韵,大部分人只记得它的写作要采用“游踪—景观—所感所思”的模式,因此,它很容易造成审美疲劳,也很难激发起读者的阅读兴趣。这就是可读性不强、个性不鲜明的表现,也是好游记不多的根本原因。
从名家名作中学习
那么,怎么改善这种状况呢?一些广受好评的游记名篇可以给予我们指引。我们来看两个典型例子:
第一个例子:《徐霞客游记》。徐霞客作为明代著名的地理学家、旅行家和文学家,被称为“千古奇人”,他的游记也被后人誉为“世间真文字、奇文字”。在书中,徐霞客用日记体叙写了自己30多年的旅行考察历程,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读这本书,楚老师感触最深的有三点:
1.作品中细致描绘的各种山川景色那么瑰丽多姿,语言优美、文笔精湛得令人拍案叫绝。
2.作品中详细记录或粗略涉及的各种旅行见闻那么丰富多彩,人文、地理、动植物等诸多方面全都“达人之所未达,探人之所未知”,简直就是一本百科全书。而其中提到的当时各地的居民生活、风俗人情、少数民族的聚落分布、土司之间的战争兼并等内容在很多正规的史书中都没有出现过,读来真是趣味盎然。
3.作品中洋溢的对大自然的好奇、敏感和热爱实在令人怦然心动。跟着作者的笔触走,我发现他始终是以欣赏的眼光——甚至是崇敬、向往的心理来看待自然中的景物的,这种纯粹的天真与执拗具有极强的感染力。例如,游天台山,“及五更梦中”,他“闻明星满天,喜不成寐”,第二天“停足仙筏桥,观石梁卧虹,飞瀑喷雪,几不欲卧”,就像一个捡拾到了奇珍异宝的孩子,兴奋得寝食难安,特别有意思!
读完这些游记,我感觉徐霞客一次次踏上旅途,一天天精细记录,不带宗教信仰,也不寄托功名抱负,只是对内心渴望的响应,是与山水的真诚对话,也是璀璨生命的绽放形式。
第二个例子:《万水千山走遍》和《撒哈拉的故事》。这两本书是台湾女作家三毛记录自己的中南美洲和撒哈拉沙漠之旅的游记散文集。这些文章充满异域风情,没有名山胜水的大段描绘,就是一个个有笑声有泪水的故事,读来像是一幅幅传奇色彩浓郁的画面,合上书本后它们还在我们的眼前不断回放。有网友这样评价三毛的游记:“每到一个国家,三毛都会研究当地的文化和历史,试图发现景色以外的事物。自然、大地、泥土、人性与灵魂……旅途中的一切,都让她为之迷醉。在三毛眼里,荒凉的撒哈拉沙漠都开满了花朵。”
对此,楚老师很有共鸣。我感觉三毛的游记与徐霞客的游记在文字率真豪放、满怀乐观向上的热忱等方面是完全相同的,不同的地方则在于徐霞客是走出尘世,到天地间探幽寻秘,所以对大自然的珍爱更加强烈;三毛却是深入红尘,到人世间收集美好,所以对生命的观照更加深沉。
很明显,徐霞客和三毛的记游方式迥然不同:前者注重写实,力求准确;后者洒脱幽默,随心而动。但是,他俩的游记都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审美价值,都吸引得读者想要跟着他们远走天涯。
游记写作两条策略
类似这样可读性强、个性鲜明的名家名作还有很多,我们从中至少可以学到游记写作的两条重要策略:
首先,写作游记时要增强可读性,必须学会“添枝加叶”的写作技巧,而所谓的“添枝加叶”就是在确保游踪和景观具体、充实的基础上,巧妙地联想拓展一些相关内容,使游记这棵大树枝繁叶茂。
一方面,我们可以根据景、事、物的联系,适当地添加人情风俗、古今诗文、神话传说、历史故事、地理常识、建筑考古等内容。这些东西的穿插会使我们的游记多一点文化,多一点情趣,多一点厚重。读者读我们的游记,在享受山川美景的同时还意外地获取了大量知识,怎么会不被吸引呢?当然,为此我们要有意识地在生活中增加自己的信息储备。
另一方面,我们还可以添加人物要素。沈从文主张游记要和短篇小说一样“给读者一种有声有色鲜明活泼的印象。”特里什•尼科尔森(Trish Nicholson)在《如何写出有创意的游记》中也提醒我们:“一个人物类线索要比一个没有生命的物体更具有吸引力,除非这个景点或者建筑物是真正地与众不同。”他举例说:“游记中可以写与该地密切相关的知名度较高的人,尤其是当你的旅行恰巧遇上他们的生日或祭日,或者你目睹了发生在他们身上的有趣的一刻。你要像一个小说家那样,去了解他们的背景故事,描述他们的性格、外貌和经历的奇闻趣事。”大家回忆一下,马克•吐温的名篇《登勃朗峰》在写怪异的车夫时用的不就是这种小说笔法吗?
其次,除了增强可读性外,更重要的是写作游记时要凸显个性。游记呈现给读者的不只是某一个地方的景致,更是游览感悟这个地方的人——也就是写作者你。具体来说,旅行从来不是地理位置上的变换,你去哪里,怎么去,去到那里干什么,对什么更加感兴趣……这一切和你的人生阅历,特别是你的思想个性、爱好修养、眼光情怀密切相关。可以说,不同的取景方式,不同的联想拓展,不同的遣词造句,流露的也是不一样的教育背景、不一样的生活阅历、不一样的游览目的以及不一样的审美情趣。
打个比方,同样是见到天上的云彩,喜欢绘画、摄影的同学可能运用构图、色彩、层次、光影对比等赏析方式,热爱阅读且善于体察人性的同学会引用诗文,寻找到云的特色和当地居民的性格特征的契合点。这就是游记写作中很重要却也很容易被忽视的个性化视角。
同学们,游记的确要记录景观之美、旅行之趣,但是,游记又千万不可变成旅游景点的宣传作品,我们应该以自己的眼睛去观察,以自己的头脑去思考,联想拓展,添枝加叶,多元丰富我们的所见所闻,自然地渗透最能代表我们自己的情感、情趣和情怀的独特体验,让更多的读者“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你们掌握了吗?最后,祝愿大家学以致用,都能以生花妙笔写出锦绣文章!
统筹:南都记者 梁艳燕
剪辑:刘兰兰
编辑:刘兰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