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拒收人民币现金是属于违法行为。那在疫情防控期间,为了避免接触现钞感染病毒,商户能否以此为由拒收人民币现金呢?
对此,央行今日在其官微上发布的《关于疫情防控期间现金使用有关问题的说明》中明确提出,疫情防控期间,为减少人员接触,可优先采用安全合法的非现金支付工具,但“避免出现拒收现金情形”。
近期央行接到群众投诉,反映个别商户以防控新冠肺炎疫情为由拒收现金。央行表示,疫情防控期间,已采取加大原封新券投放力度、组织金融机构对回笼现金进行杀菌处理等多项措施,保障公众安全、干净用现。
央行还表示,一贯鼓励现金、非现金等多元化支付方式和谐发展。疫情防控期间,为减少人员接触,可优先采用安全合法的非现金支付工具。
“但在在疫情防控期间,请各商家尊重消费者多元化支付方式选择,做好服务与沟通,避免出现拒收现金情形。”央行强调。
同时,央行还提醒,在现金传递过程中可能会有人员接触,所以需要做好防护,养成使用现金后及时洗手等良好的用现习惯。
事实上,从《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币管理条 例》,到央行2018年发布的10号公告均强调,拒收人民币是属于违法行为。
其中,央行发布的10号公告就提到,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格式条款、通知、声明、告示等方式拒收现金。而且“银行业金融机构、非银行支付机构不得要求或者诱导其他单位和个人拒收或者采取歧视性措施排斥现金。”
对于任何单位和个人存在拒收或者采取歧视性措施排斥现金等违法违规行为的,央行要求整改,整改期限届满后仍然存在上述违法违规行为的,由央行分支机构会同有关部门依法予以查处。
不过,央行也在公告中提到,依法应当使用非现金支付工具的情形除外。那哪些属于“可以使用非现金支付”情形?
对此,央行有关负责人曾表示,除了为履行反洗钱、财务管理等方面的法定义务,应当使用非现金支付工具进行支付的,应当执行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外,随着移动互联信息技术的普及发展,对于电商平台、无人销售、自助服务、网络政务等场景,以网络化、无人化方式提供商品和服务、履行法定职责,也不具备现金收取条件,且参与各方在自愿、平等、公平、诚信的原则上达成一致,可以使用非现金支付工具。
采写:南都记者 田姣
编辑:田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