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尸解观察报告发布:肺部损伤明显,对其他器官影响待研究

南方都市报APP • 健闻
原创2020-02-28 15:31

遗体解剖结果显示,新冠肺炎主要引起深部气道和肺泡损伤为特征的炎症反应。心肌、心外膜、肾、消化系统、脾、脑等器官是否被病毒侵蚀尚待病理学验证。

近日,学术期刊《法医学杂志》第36卷第1期刊发了刘良团队的论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死亡尸体系统解剖大体观察报告》。刘良是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法医系教授、湖北省司法鉴定协会会长。

作者表示,死者肺部纤维化及实变没有SARS导致的病变严重,而渗出性反应较SARS明显,具体结果有待更多系统尸体检验资料和组织病理学验证。

死者肺部损伤明显

据介绍,死者为一名85岁男性。解剖结果显示,死者双侧胸腔积液各约150 mL,呈淡黄色清亮液体。切开肺部可见大量灰白色黏稠液体溢出,并可见纤维条索。

作者认为,从尸体检验大体观判断,本例死者肺部损伤明显。考虑影像学所见磨玻璃状影与肉眼所见肺泡灰白色病灶对应,提示COVID-19主要引起深部气道和肺泡损伤为特征的炎性反应。

同时,作者称,死者胸腔积液量不多,淡黄色清亮液体,未见大量胸水产生,提示胸腔病变并非浆液性炎症为主。

值得注意的是,刘良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透露,切片结果显示,肺泡功能可能受到损伤,气道被粘液堵住了,导致患者出现缺氧低氧状态。

“要改善病人的缺氧状态,需要把气道打通,对粘液进行稀释、溶解。否则粘液没有被化解,单纯给气给氧,有时候达不到目的,甚至可能适得其反。”他建议。

与SARS尸解结果对比可发现,新冠肺炎造成的肺部纤维化及实变没有SARS导致的病变严重,而渗出性反应较SARS 明显。不过作者也表示,这可能与患者病程较短有关(从确诊到死亡仅15日),具体结果有待更多系统尸体检验资料和组织病理学验证。

其他器官影响尚待后续研究

研究者也分析了新冠病毒对死者其他器官的影响。

其中,死者心包腔内有中等量淡黄色清亮液体,心外膜轻度水肿,但因患者存在冠心病、心绞痛病史,所以心肌和心外膜是否有病毒感染损害有待进一步研究。

同时,这名死者的消化系统损伤情况肉眼观察不明显;脾肉眼观察未见明显异常,是否存在病变需要进行组织病理学研究。

此外,患者可以观察到脑水肿,大脑皮质轻度萎缩,未见感染特异性表现。临床资料显示,患者年龄大,有多发性脑梗死及脑血管病后遗症,病毒是否侵犯中枢神经系统有待组织病理学验证。

尸解滞后

病理学是疾病诊断的金标准,遗体解剖病理学检查,可以直观观察各组织器官病变情况,并为提供诊断和治疗参考。但与SARS时期相比,这份新冠肺炎尸解报告的出炉并不容易。

曾主刀解剖第1例和第2例SARS死亡病例的南方医科大学法医学首席专家王慧君撰文回顾,2003年2月,广东出现首例死亡病例不久,首例SARS解剖就在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解剖间完成,首次全面揭示SARS的病理表现,和治疗方面应该注意的问题。

但自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直到2月16日才在武汉金银谭医院完成首例解剖。此时,新冠肺炎已在全国造成1770名患者死亡,武汉占到1309例。

“相比较而言,同为冠状病毒引起的SARS早在首例死亡病例出现后不久就开展了尸体检验,尸体检验报告和病理发现一经发布,即为指导临床治疗提供了有效帮助。本次事件尸体检验工作的缺位,必然引发各方纷纷建言献策,要求尽快尸体检验的呼吁成为业界共识。”王慧君说。

事实上,早在今年1月22日,刘良就呼吁对新冠肺炎逝者进行病理解剖,并联合团队向相关部门递交紧急报告。中国工程院院士从斌也曾向中国工程院提交了《关于对新冠病毒感染致死病人尸体解剖检验的建议》。

不过,据媒体报道,由于解剖室条件不足,缺少明确授权文件等原因,遗体解剖工作一直未能开展。

“我现在还在走官方途径,很多朋友在跟不同的国家机构和部门联系,反映这件事。 我觉得病理解剖终归要做的,早一点做至少可以多救几个人吧。”2月14日,刘良在今日头条写道。

尸解报告出炉并不容易

转机出现在2月15日,国家卫健委在武汉工作组紧急邀请刘良参加新冠肺炎尸检会议。他在会上介绍了前期工作进展和存在的困难。

据刘良撰文回忆,当晚九点,他就接到了武汉金银潭医院的电话,告知可以做遗体解剖。刘良随后紧急安排团队成员赶到医院,“穿着厚厚的防护服,等到凌晨1点多开始尸检,3点50结束。”

次日11点,刘良再次接到电话通知又一例逝者可以尸检,这场尸检于下午4点左右开始,6点半结束,“浑身湿透、寒冷,急着回家隔离,洗澡吃饭。”

刘良表示,这次尸检进行的这么快,得益于家属的同意,“我们尸检前专门为他(她)们默哀”。同时,主管部门的开道,也提高了尸检效率。

截止2月24日,刘良与其团队已获得9例逝者的病理样本。

回顾这次尸检经历,刘良在接受央视采访时表示,对这位死者“非常非常的尊敬。”他表示,捐赠遗体做解剖的家属贡献很大,所以对他鞠躬时间特别长。

“发自内心的非常感谢这些人,他们是大爱的。”他说。

 

采写:南都记者 宋承翰 发自北京

编辑:吴斌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