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荆州市公安县也建了一座“小汤山医院”。自2月2日起,荆州市公安县新冠肺炎紧急救治中心正式启用,又被称为公安版的“小汤山”,地址位于文化路公安县人民医院旁。随着来自广东和海南的医疗队的驰援,荆州地区的疫情得到了控制。2月27日,南都记者获悉,随着新增病人减少和出院病人增多,公安县中医医院的相关医护人员与患者都集中到这个“小汤山医院”。
公安版“小汤山”
2月27日,细雨绵绵,荆州的气温不到10摄氏度。南都记者抵达位于公安县人民医院旁的公安县新冠肺炎紧急救治中心,据了解,这里有60间临时病房和40间医生工作室,也被称为微型的“小汤山”,可收治病人120名。
据了解,公安县投资300万元,于1月27日启动这一工程。这也是荆州市首家建成并启用的新冠紧急救助中心。起初,当地开放公安县人民医院感染科、斗湖堤镇卫生院新病区作为新冠肺炎患者收治点,但开放的隔离床位仍不能完全满足防治工作的需求。
为确保实现新冠肺炎患者应收尽收,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在其他医疗机构均达不到收治新冠肺炎要求的情况下,公安县防控指挥部参照“小汤山模式”紧急启动了第三治疗点新建工作。
第三治疗点选址在文化路公安县人民医院旁,县防控指挥部紧急调用了板房100间用于隔离病区建设。建设任务下达后,荆州龙德绿建公司紧急调度10台车,30名技术工人在两天之内迅速将100个集装箱运送到位。
南都记者在现场看到,“小汤山”B区的临时病房和护士办公室隔着一条马路。20多个临时病房连成一排,属于污染区。在临时病房前,有一个专用于脱防护服的板房。马路以双黄线为界限,简单地区分为污染区和潜在污染区。查房的医护人员绝不会迈过双黄线。有时候,潜在污染区的医护人员还会与污染区的工作人员相隔3米,隔空喊话交流信息。
那些温暖的记忆
2月27日这一天,是广东江门医疗队队员转移到“小汤山”办公的第一天,此前他们在公安县中医医院支援。江门市中心医院护士赵艳婷说,此举是为了更好地集中救治病人,“公安县中医医院的病人都转到这里了,他们有感冒的症状,但症状都不是很重”。
在采访现场,江门市开平市中心医院谭秀清隔着马路和集装箱里的一位患者打招呼。“我不认识他们,但他们真的很好,很配合治疗,也听得进我们的指导。”她回忆,一位患者阿姨写了一封感谢信。“我才知道她的心理活动是那么丰富,她一开始觉得自己的病情很反复很重,甚至觉得自己都治不好了。经过治疗后,她吃得下饭了,很开心,还送我们东西,她觉得广东医疗队很温暖。”
赵艳婷回忆起一对令她印象深刻的老夫妇。“在公安县中医医院隔离的时候,那位老爷爷患有帕金森病,失聪,是确诊的新冠肺炎患者。老太太是疑似新冠肺炎患者,由于想照顾老爷爷,于是要求同住在一起。”赵艳婷说,“老夫妇同住的日子里,他们对医护人员很好,我们给老爷爷送饭的时候,他都让我们离远一些,希望我们不要被传染。”
转移到“小汤山”之后,为了安全起见,老夫妇被分开了。“这里的确诊病人有的是两人住一间,有的是一人住一间。第一天来,我还不知道这对老夫妇分到哪里去住了,如果住得远,还是希望能把他们协调得近一些。”赵艳婷说。
在斗湖堤镇卫生院支援的云浮市中医院护士黎梅芳告诉南都记者,该社区医院所在地就是公安县人民医院的旧址,后来公安县人民医院搬迁之后,这里就变成了社区医院。“我们这里也收治轻症病人,对他们进行隔离。”在这里办公近半月,黎梅芳深感新冠病毒传染性之强,“我都数不清在病区一天洗了多少次手”。
黎梅芳说,刚来的时候,感觉这里的病人病情比现在重,“经过我们的药物对症治疗之后,他们自身抵抗力增强了。加上这里的病人心态比较好,比较活跃,经常和我们交流聊天,一日比一日好转。我觉得他们对治疗比较有信心,因此治愈得比较快”。
采写:南都特派记者 苏海伦
摄影:南都特派记者 陈辉
发自湖北荆州
编辑:刘兰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