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4日,国际权威医学期刊《柳叶刀-胃肠病与肝脏病学》在线发表中国科学院院士、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302医院)教授王福生团队的评论文章《COVID-19中的肝损伤:治疗与挑战》。文章指出,至少已有7个相对较大规模的病例研究报告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的临床特征,新冠肺炎重症患者和轻症患者中均有出现肝损伤的情况。轻症患者中出现的肝损伤较轻,无需特殊治疗就能恢复正常,同时指出“出现严重肝损伤时,我们一般给患者服用保肝药物。”
研究数据显示,2%-11%的新冠肺炎患者有肝脏基础病,14%-53%的患者丙氨酸转移酶(ALT)和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指标异常。文章引用的一项样本为1099名新冠肺炎患者的研究显示,AST和ALT指标升高多出现在重症患者中。
王福生团队指出,重症患者出现肝功能紊乱的风险更高。大量的研究数据证明,新冠肺炎重症患者出现肝损伤比轻症患者更普遍。
文章认为,新冠肺炎患者出现肝损伤的直接原因可能是病毒感染了肝脏细胞;也有可能是药物的肝毒性所致,这也解释了不同团队研究中存在较大差异。此外,免疫介导的炎症比如细胞因子炎症和肺炎相关的缺氧也可能导致肝损伤,甚至在危重症患者中发展为肝功能衰竭。
王福生团队认为,轻症患者中出现的肝损伤较轻,无需特殊治疗就能恢复正常,同时指出“出现严重肝损伤时,我们一般给患者服用了保肝药物。”
文章提醒,未来的研究应关注导致新冠肺炎出现肝损伤的原因以及肝脏基础病对于新冠肺炎的治疗和预后的影响。
据了解,3月3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七版)》印发,变化包括根据目前有限的尸检和穿刺组织病理观察结果,增加了“病理改变”部分,其中描述肝脏的病理变化为“体积增大,暗红色。肝细胞变性、灶性坏死伴中性粒细胞浸润;肝血窦充血,汇管区见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细胞浸润,微血栓形成。”
采写:南都记者 向雪妮
编辑:张亚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