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6日上午,南都记者从四川外国语大学离退休工作处证实,著名德语翻译家、该校退休教授朱雁冰,3月2日17时因病逝世,享年86岁。此前,他已病危较长时间。学校已陪同朱雁冰的夫人何鸿藻处理后事,但因为朱雁冰希望一切从简,并未对外宣扬。
朱雁冰在四川外国语大学工作近40年,曾为该校德语专业首批教师、德语系主任,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材编审委员会委员,参与编写了《新德汉词典》(2011年出版),培育专业人才无数;在公众层面,他更因译介多部德语巨著而名垂于世,广涉文学、哲学、神学、政治哲学、音乐等领域。
3月5日,华夏出版社为其发表专文称,他将自己的一生都投入了德语的教学和翻译之中,为后继的学习者铸就了学术基石,“嘉惠学林,功莫大焉”。
年轻时醉心文学,是川外首批德语专业教师
1933年12月,朱雁冰出生于山东茌平,1960年从南京大学外语系毕业后,即进入四川外国语学院(今四川外国语大学)任教。
他在晚年写成的学术专著《耶稣会与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后记中提到,自己少年时就爱读文学作品,进入大学修读德语语言文学专业之后,最爱读的是莱辛和海涅。后来,他对德国古典文学和古典哲学,尤其是莱布尼茨的哲学产生了浓厚兴趣。这位德国哲学家和数学家对中国文化怀有特殊感情,朱雁冰则被“这位西方最后一位博学学者(Unihistor)的博大胸怀”深深感动。
改革开放后的川外,法语和德语专业独立成系,急需外语教学人才,朱雁冰便成了德语专业的首批教师之一,曾为德语系主任,在1986年至1992年间受聘为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材编审委员会,在1992年至1996年间,任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1987年,他以受资助的学者身份抵达莱辛曾任馆长的德国沃尔芬比特尔奥古斯特公爵图书馆,开展了一项“儒家思想在德国的接受(至18世纪末)”的专题研究,此后对中西方哲学思想的汇通发表了许多创见。因其深厚的学术造诣,一直被柏林自由大学视为“校友”。
退休后翻译多部德语名著,广涉不同领域
朱雁冰半生从事德语语言文学的教学研究工作,1997年从学校荣休。此后,他如愿将全部精力投入翻译事业,20年来发表译著30余种,广涉不同领域。
文学方面,他的主要译著有歌德的《亲和力》,莱辛的《智者纳坦(研究版)》《关于悲剧的通信》《论人类的教育》《恩斯特与法尔克:关于共济会员的谈话》,席勒的4篇小说,西美尔的《叔本华与尼采》,托马斯·曼的《歌德与托尔斯泰》和《多难而伟大的十九世纪》等。
德语基督教神学方面的译著同样是他的翻译重点,译有拉纳的《圣言的倾听者》,巴特的《教会教义学》《论莫扎特》,莱布尼茨的《神义论》,莱辛的神学文集等。
而在政治哲学领域,他的名译本有舍勒的《同情感与他者》《世界观与政治领袖》,施米特的《游击队理论》《论断与概念》《霍布斯国家学说中的利维坦》,迈尔的《隐匿的对话:施米特与斯特劳斯》等。华夏出版社称之为“嘉惠学林,功莫大焉”。
南都记者注意到,近3年间,朱雁冰还有多部译作问世,其中就包括施米特的《政治的概念》,以及与夫人何鸿藻合译的《回归古典政治哲学——施特劳斯通信集》等。
据悉,直至病重去世前,他仍在翻译叔本华的巨著《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受商务印书馆所托),已基本完稿。
采写:南都记者 侯婧婧
编辑:张亚莉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逝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