琥珀色的腊肉、水灵灵的白菜、脆生生的萝卜、自家榨的菜籽油……近日,一辆接一辆满载土特产的货车带着湖北宜昌五峰长乐坪镇17个村的村民们热腾腾的心意驶向武汉。武汉市武昌区、蔡甸区对口帮扶长乐坪镇8年之久,疫情当前,长乐坪镇的村民们肩背手提,在山路上来回奔波,给武汉捐出85吨物资,希望与武汉共度难关。
“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2月中旬,长乐坪镇石桥沟村的覃兆华接到村里号召为武汉捐物资的消息,他立马开始琢磨,平日儿女出门在外,田里也没种什么东西,捐点什么好。
五十多岁的覃兆华是名党员,也是村里的志愿者。疫情期间,他担负起了宣传员的重任,每天都开着自家的面包车,载着拖箱式的广播在村内宣传防疫知识。
接到通知当天,他召集全家人商量,准备买下邻居田里的白萝卜。覃兆华向南都记者介绍,隔壁的邻居家条件困难,萝卜却长得很好,此次捐物资,他想到可以从邻居手里买来萝卜,捐出去也是一份心意。
谈妥了价钱,覃兆华买下邻居田里的500斤白萝卜。当天下午,妻子带着春节归家的儿女下田拔萝卜,覃兆华则出门继续进行村内的防疫宣传。
天朗气清,积雪也融化了,一家人在田里劳作了三四个小时,待覃兆华回家,门口已经堆满了白萝卜。时间不等人,第二天下午两点就是物资捐赠的截止时间了,没工夫耽误,覃兆华带着家人打起了“夜工”。
“用水洗,用刷子刷,再挑出长坏的,才把萝卜装进新的编制袋里。”从晚上八点到夜里十一点多,500斤新鲜的白萝卜被分成10袋,堆在家里。
“收拾起捐给武汉的萝卜,儿女们都兴致很高。”覃兆华回忆,儿子觉得就这样捐萝卜有些简单,为表达心意,他选出一个近4斤重的大萝卜,在白色的表皮上写下了“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又将这句诗写在编织袋上。
“儿子其实想表达,这些萝卜在村里也许不是十分贵重的东西,但在这个关键时期,希望也能解武汉的一时之急。”
这句摘自诗人陆凯《赠范晔诗》的诗句,寄托着村民的牵挂与心意,随后又在梅红色的纸上被印成铅字,贴在汇集物资的纸箱上,从长乐坪镇一路被运往武汉。
在车队的照片中看到这句诗,覃兆华笑着调侃儿子:“你看,他们还借用了你摘的那句诗。”
覃兆华告诉南都记者,他们也没想到这句诗会被贴在箱子上,也许是集中整理物资时被人发现就打印出来,也许是刚好与别人想到了同一句诗。
其实,不仅仅是这句诗,萝卜上还有许多村民想说的话。“我是一个来自湖北五峰的萝卜!中国加油!武汉加油!”覃兆华的女儿也在白萝卜上留下自己的祝福。
一个村里捐了七吨
第二天一早,覃兆华开着面包车,将连夜收拾好的萝卜送到了村委,他是第一个送来的人。
山路崎岖,许多村民家中没车,路也难走。作为志愿者,村里安排覃兆华开车运送不便出门的村民需要捐赠的物资,这样也能避免村民聚集。
村民的住所分布零散,二十几户人家,覃兆华来回跑了六趟。他大致估算,自己帮忙运送的物资就有两吨左右。
一名八十多岁的婆婆独居在家,听人说村里正捐物资,着急的联系了村委,想找人帮忙拉走田里的白菜。覃兆华立刻出发,“那位婆婆一个人在家,种出的白菜真是水灵。”
年纪大了,婆婆的行动有些迟缓,等覃兆华赶到时,她刚刚割好五六颗白菜。覃兆华劝到:“您这么大的年纪了,就不需要砍多了,就是捐一兜白菜,我们也很感动了。”
婆婆坚持要将编织袋装满,每颗白菜都紧密的裹在一起,“那包白菜相当压秤,我当时一称就有65斤。”
覃兆华回忆:“我的第六趟车里只载回了婆婆的白菜,却是让我印象最深的一趟。”
同村的王涛经营一家茶厂,疫情期间,王涛一家都在家里隔离。听到村里广播,可以给武汉捐生活物资,他立刻想起了自己种下的200斤红皮萝卜。
“去年天干,白菜也种的不是很好,萝卜的收成倒不错,原本打算洗好晒干以后,做给茶厂的五六个工人吃。”王涛回忆,听朋友们讲,疫情期间,武汉白菜萝卜的价格也变高了,各类物资又稀缺,就想着捐一些过去。
在王涛的印象里,武汉人很热情,自家的茶厂也与武汉常有生意往来。武汉对口帮扶长乐坪镇的这些年里,举行了多次义诊活动,武汉的妇科专家也曾为王涛的家人看诊。
王涛动员全家参与,仅用了四十多分钟就拔光了地里所有的萝卜。最难走的是回家的300多米山路,每人背着几十斤重的萝卜,山路泥泞,上坡路尤其吃力。
萝卜上都是泥土,王涛想:这样送去也不像样。
“给萝卜去根去叶,又用水洗了两遍。老婆担心水冷,还给我到上了温水。”王涛回忆,将近用了两个多小时才洗好所有萝卜。
覃兆华告诉南都记者,一两天内,石桥沟村村民们共捐出了约7吨物资,其中有一千多斤是腊肉、菜籽油。村里用了两辆车将这些物资运到了长乐坪镇。
2月22日上午,宜昌五峰长乐坪镇的85吨蔬菜腊肉等物资都抵达了武汉。据当地媒体报道,部分物资已在武昌区相关部门的安排下分发至辖区困难居民及福利机构。
采写:南都记者 敖银雪
编辑:张亚莉,向雪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