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乏安全感会导致失眠你听说过吗?受疫情影响,很多人出门在外总是感到很紧张,回到家也是全方位的消毒,大家除了上班就是待家里,哪都不敢去。由于长期处于这种紧张的状态,很多人出现失眠的状况,即使可睡觉的时间多了,也总睡不着。3月21日是世界睡眠日,对此,心理专家认为这可能是心理不安全感导致的失眠,建议可通过倾诉、调整生物钟、做放松训练等方法治失眠。
由不安全感引发的三种心态或致失眠
疫情之下,看似可支配的睡眠时间增多了,但很多人却有了失眠的困扰。为什么在疫情下我们会睡不好?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精神心理科主任医师周伯荣分析,主要原因在于存在不安全感,内心总是有忐忑、不安全的感觉。而这个不安全感的心态也同样会容易激发兴奋与恐慌,焦虑,悲观的心态,于是出现以下三种形式:矛盾性心态,想清楚心态,恐慌悲观心态。
1、矛盾性心态
矛盾性心态也叫对抗性心态,当你很兴奋的时候,就开始试图控制自己,告诉自己不该这么想;悲观的时候也是这样,认为自己不应该这样不断的悲观和自责下去了。然后内心相互纠结,相互对抗的东西不断产生,这时就会左思右想睡不着。比如面对事情不在自己的掌控内时的不安,甚至是想要去控制的强迫思维。
南都记者 梁炜培/摄
2、想清楚心态
想清楚心态就是在想一个问题的时候,一定要把它想清楚。比如在疫情期间,一些人一定要把每天的数据搞清楚,一定要算清楚今天新增了多少病例,或者去操心其它和疫情相关的事情,在这种“一定要把事情算明白”的“完美化”心态下,会越想越兴奋,人就很容易失眠。
3、恐慌悲观心态
因为内心总是有忐忑、不安全,而这个不安全感的心态也同样会容易激发兴奋与悲观的心态。比如面对事情不在自己掌控时的不安,甚至是想要去控制的强迫思维,这样大脑就会越想越兴奋。或者看到了身边的不幸事情的发生,自己也会有一种丧失感和不安全感,然后越想越悲观,出现恐慌和悲观心态,这也会引起睡眠障碍。
不自责、倾诉等方法可有效治失眠
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人们的生活,出现心态上的焦虑,影响到睡眠,那应如何应对这种状况呢?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精神医学科胡佳佳提出以下8个应对办法:
1、接纳现状,不与情绪对抗
首先是接纳现状,接纳自己的矛盾性思维,告诉自己有这些想法很正常,不要因此自责。接纳自己的任何情绪,无论是兴奋还是痛苦,尤其是接纳痛苦,不沉浸在痛苦中,不要因为痛苦而不断的去自责、去对抗、去产生后悔、懊恼,这是没有价值的。
2、“暴露”负面,倾诉情绪
去把那些困扰你的心态和想法暴露出来,暴露的方式就是倾诉。如果有需要,可以到专业的平台,寻找专业的心理医生咨询。因为倾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需要一个合格的倾听者,否则这种暴露有时候会适得其反,甚至还会有伤害。
南都记者 黎湛均/摄
3、转移注意力
比如做一些自己觉得比较枯燥的东西,那么这些东西也可以帮助睡眠。
4、放松训练
可以做一些睡前放松训练,比如腹式呼吸和正念扫描,这些想象和冥想的音频可以让我们进入一个非常好的放松状态,如果这种训练做得好,它甚至可以直接进入睡眠。
5、睡眠限制法
很多人作息不规律,生物钟颠倒和紊乱的,就可以尝试睡眠限制法。先是有一个固定的睡眠时间,然后在床和睡眠之间建立一个更健康的关系,比如有些人在床上玩游戏、看电视甚至是吃东西,这种情况就可以试着只在床上睡觉,不做其他的事。
新华社记者 李贺/摄
6、睡眠剥夺法
利用睡眠剥夺来调整生物钟,睡不着的时候就不睡,去做些其他事情,无论多晚等困了再睡,然后第二天必须要正常早起,白天的时候即使很困也不要睡觉,直到晚上再睡。这样坚持几次生物钟就很快被纠正了。
7、认识和理解当下的环境
比如当下就是全民进入了紧张和焦虑的状态,虽然疫情进入尾声,我们还是要正确的认识疫情的相关知识,虽然疫情可怕,但是我们只要做好防护就很安全了,不必过分恐慌。
8、正确的生命价值观
新华社发 史开心/摄
我们要知道各种矛盾思维主要还是源自于本能安全感,也就是对生的欲望和对死亡的恐惧,所以我们要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尤其是够接纳死亡的这种态度,有了这种观念,像矛盾性思维、过度兴奋和过度悲伤的思维就会不容易产生。
如果失眠严重,必要的时候还可以借助我们的药物和专业临床的物理治疗,进行睡眠障碍的治疗。
采写:南都记者曾文琼
实习生:李舒敏
通讯员:白恬
编辑:曾文琼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抗击“新冠肺炎” 科普知识看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