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注意力不集中、老捣乱,老影响别人,屡教不改,学习困难,千万不要以为这是坏毛病、坏习惯,是品行出了问题,可能孩子患上了多动症,这是一个实实在在大脑神经系统发生障碍的疾病。专家呼吁对于多动症的患儿,家长、教师、医生需联合起来进行“医教结合”,效果更好。
多动症患者就诊率仅10%
近日,由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联合中国青年出版(总)社、世界卫生组织儿童心理卫生科研与培训合作中心等12家组织联合主办的“第二届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关爱周暨青少年心理健康校园行”项目正式启动。著名主持人尼格买提作为关爱大使积极参与到项目各项公益活动中。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简称ADHD,俗称多动症,是一种神经发育障碍,主要表现为与年龄不相称的注意力易分散,注意广度缩小,不分场合的过度活动和情绪冲动,并伴有认知障碍和学习困难。据统计,中国儿童青少年ADHD患病率为6.26%,约2300万儿童和青少年患者。ADHD常见于学龄期儿童,但有70%患儿的症状会持续到青春期,30%-50%更会持续到成年期。在我国,公众的ADHD疾病认知不足,就诊率仅有10%,且仅有三分之一的患者接受了正规治疗。
世界卫生组织儿童心理卫生科研与培训合作中心主任、南京脑科医院柯晓燕教授在启动会上介绍,“由于疾病意识欠缺,ADHD患儿表现的症状经常被家长误认为是调皮或者好动。老师、家长和医生之间的沟通不足,也会导致这个问题被进一步忽略。”
亚洲ADHD联盟主席、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主任医师郑毅教授表示,其实ADHD是一个影响终身的神经发育性障碍,患者除了受疾病多困扰以外,最大的问题还受到社会,以及家庭的不理解和歧视,使他们的人生轨迹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很多人破罐破摔,出现了逆反社会,甚至逐渐走向了冲动,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以至于犯罪,所以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影响终身的疾病。
亚洲ADHD联盟主席、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主任医师郑毅教授致辞
5岁以下孩子不主张药物治疗
调查发现,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对多动症的认识都有不少误区。“我们曾经调查了6-13岁的小学生中的867名家长,发现47.6%的家长认为这是孩子的天性问题或态度问题,还有15.9%的家长认为儿童多动和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是心理问题,而不是神经发育的缺陷。” 柯晓燕教授表示,在家长群体中认为多动症孩子需要看医生的只有44.9%,而绝大多数认为这只是一个态度问题,不需要看医生。
而在与孩子密切相处的老师群体当中,对于ADHD的疾病认知情况又如何?一个在上海地区的调查显示,大概有6.1%的教师认为ADHD的孩子仅仅是调皮的孩子,有13.6%的老师认为ADHD的孩子可能就是道德品质出现问题,对于一些非常明显的有ADHD倾向的孩子,还有一些老师会归结于可能是被家长宠坏了,或是家教不好,教育不良。当发现自己班上有ADHD的学生之后,部分老师会对这些学生普遍有一些负性的期望,对他们抱有放弃的负性态度。
“大多数老师对于药物治疗对孩子有什么帮助,药物的负作用及长远的影响,认知也是不全面的,” 柯晓燕强调,对于小于5岁的学龄前儿童,尽可能给予家长的教育,行为干预,不太推荐药物治疗,除非这个行为干预无效,对于他产生了严重的功能损害的时候,才可能考虑药物治疗。而对于对于5岁以上的学龄儿童,这个年龄段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关键期,因为有学业的压力和要求,对于其注意力的要求也更加凸显,这时候需要的是及时有效的治疗。即需要药物治疗,结合教育和行为干预,以及学校的干预。
世界卫生组织儿童心理卫生科研与培训合作中心主任、南京脑科医院柯晓燕教授
多动症孩子需要长期的规范化治疗
“我们可以看到有医教结合模式的学校,用药的依从性是68.7%,而没有的是34.4%。在半年之后的缓解率中,这两组也有显著的差别,可以看到有医教结合的,6个月的缓解率要大大提高,所以医教结合是ADHD诊疗过程中的关键要素之一。” 柯晓燕教授谈道。
据悉,此次ADHD关爱周同步启动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校园行”活动,创新地搭建了医生、教师、家长三方沟通平台,进一步深化“医教结合”模式。本届关爱周期间,63位ADHD领域的权威专家在微医平台为公众提供免费在线咨询;在公众教育方面,系列公众互动活动也在新浪微博、抖音等社交媒体平台启动,通过公益视频挑战赛的方式进一步提高了全社会对ADHD的认知水平。在全国各地小学陆续开学后,“青少年心理健康校园行”活动将邀请ADHD领域医生前往全国范围内260所学校开展专题讲座,普及疾病知识,指导老师和家长对ADHD进行初步的筛查、诊断和后续的配合治疗。
新华社照片
柯晓燕教授在会上提出,ADHD当中绝大多数的症状要持续到成年,这也就意味着对于ADHD的干预需要一个长期的治疗,可能会从学龄期贯穿到儿童期,青少年期,甚至到成年期。在ADHD治疗的不同年龄段当中,治疗目标和治疗方法也有所差异。在规范化的治疗当中,遵循个体化、综合性、长期的治疗原则,合理用药,同时要建立一个治疗的联盟,即来自于家长、教师和医生三者的联盟,多方共同协作,更好的帮助ADHD孩子。
采写:南都记者 曾文琼
实习生:吴海茵
编辑:曾文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