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此前报道,4月12日,由中国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陈薇院士团队研发的重组新型冠状病毒疫苗(腺病毒载体)启动Ⅱ期临床试验,这也是全球首个进入Ⅱ期试验阶段的新冠疫苗。据悉,共有508位志愿者分批次完成了注射。
4月27日傍晚,南都记者联系到了20岁的武汉大二女生吴静文。身为编号019的Ⅱ期志愿者,她于4月13日中午接种了腺病毒载体重组新冠疫苗,4月27日刚好度过14天观察期。当天上午,吴静文接受了免疫后的第一次抽血检查。扎针时“很疼”,但完成之后,她觉得很开心。
与3月16日启动的Ⅰ期临床试验不同,吴静文志愿参与的Ⅱ期试验不再组织志愿者集中隔离疗养,只需自行完成安全性观察,试验规模也进一步扩大。其中,50%的志愿者接种中剂量的新冠疫苗,另有分别25%的志愿者接种低剂量疫苗和安慰剂,采取双盲对照法则,以便客观评价疫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吴静文告诉南都记者,参与这次试验,并没有那么多“仪式感”,生活和学习一如往常。于她而言,只是完成一个心愿:“做不了太阳,就做星星。”
吴静文。
20岁新冠疫苗志愿者的14天
1999年底出生的吴静文,如今是一名大二学生。因为身边有朋友是重组新冠疫苗Ⅰ期临床试验的志愿者,她很想参与接下来的Ⅱ期,就在4月7日专门从家乡湖北随州赶回了大学所在的武汉。
“当时我告诉我妈妈,我是回来拿书的。”吴静文对南都记者笑着说,“其实在疫情一开始,我和身边的很多朋友、同学就想当志愿者的,非常希望能为国家做点事情,可是我那个地方管得特别严,连出门都不行。现在正好有这个机会,我就来了。”
4月9日,重组新冠疫苗Ⅱ期临床试验开始招募志愿者,吴静文迅速报了名,最终如愿通过了严格筛查,于4月13日中午12时许完成疫苗注射,编号019。由于采用了“编盲”方法,她也不知道自己注射的是何种剂量的疫苗,抑或是作为对照的安慰剂。
这一次,志愿者们不再需要集中疗养14天。接种新冠疫苗并留观半小时后,吴静文自己打车回了独居的出租屋。一回到家,她就开始发烧了。
“身体有反应是好事。”吴静文说,她“一点都不担心”,甚至有点高兴,这说明她注射的不是安慰剂。“打都打了,希望是疫苗。”这是大多数新冠疫苗志愿者的想法。
而研究组负责跟进吴静文健康状况的人员则对她的发烧情况特别关心。吴静文叫她“王妈妈”,也得到了各种爱称:“小小吴”、“小可怜”……除了低烧,吴静文还出现了接种部位疼痛,好在这些偶发的不良反应,三四天后都已自行恢复,她认为并未影响到自己的生活。
身为播音主持专业的艺术生,最近她根据学校安排,在网上学习专业课和文化课,自己还买了英语网课;除此之外,她还兼职为小朋友辅导播音与口才,也是通过网络视频1对1进行;每天自己在网上订菜、下厨,吃胖了一点。“我没有时间出去玩,也不想出去,”吴静文说,“我觉得最好是让自己的身体处于最安全的状态,不然的话,出现任何情况都要往上报。”
14天观察期倏忽而过。4月26日,即免疫后的第一次抽血前一晚,吴静文失眠了。不过不是因为紧张,而是怕起晚迟到,耽误工作人员吃午饭。
4月27日上午10点,研究人员在她的左手臂抽取了一小管血样,用于检测她血液内的特异性抗体滴度。据吴静文了解,之后,她还要继续配合完成不良反应观察,并于注射疫苗后的第28天和第6个月进行2次血液标本采集。
接种疫苗14天后,吴静文接受了抽血检查。
吴静文对南都记者说,这次志愿经历,跟她想象中不太一样的是,并没有那么多“仪式感”,生活和学习似乎一如往常。所不同的是,多了一位在线关怀的“王妈妈”。
身边朋友想报名疫苗Ⅲ期试验
除了关心重组新冠疫苗的研发进度,对时事颇有兴趣吴静文也在“跟进”其他新冠疫苗的研究进展。4月27日,她发了一条微博庆祝“疫苗接种十四天完成”,还带上了两个标签:#我国首个新冠灭活疫苗进入二期临床#、#新冠疫苗九月或有望可以紧急使用#。
14天观察期中,吴静文独居在家做饭。她觉得这道蒜薹炒肉末做得最好吃。
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4月14日新闻发布会上,科技部社会发展科技司司长吴远彬介绍了新冠肺炎药物研发、疫苗研制等科研攻关的最新进展。疫情发生之初,我国科研攻关组布局了病毒的灭活疫苗、核酸疫苗、重组蛋白疫苗、腺病毒载体疫苗、减毒流感病毒载体疫苗5条技术路线,目前,已有3个疫苗获批进入临床试验。
其中,由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生物工程研究所陈薇院士团队研发的腺病毒载体重组新冠病毒疫苗,率先获批进入临床研究,3月底完成了Ⅰ期临床试验受试者的接种工作,并于4月9日开始招募Ⅱ期临床试验志愿者,是全球首个启动Ⅱ期临床研究的新冠疫苗品种。
4月12日和13日,国家药监局又连续两天批准了两种新冠病毒灭活疫苗开展临床试验,其中一种由中国生物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联合申请,另一种由北京科兴中维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研制。
除了上述两条技术路线之外,其他3条技术路线的疫苗研发工作也在加快推进,预计将于4、5月份陆续申报临床试验。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军志在同一场新闻发布会中介绍,我国在对新冠疫苗进行应急审批过程中,将始终坚持尊重科学、遵循规律,在标准不降低的前提下,通过无缝衔接,最大限度地提高研发效率和审评效率。
针对目前研发进度最快的腺病毒载体重组新冠疫苗,在4月25日的“全国儿童预防接种日”主题直播活动中,陈薇院士介绍,自3月16日Ⅰ期临床正式获批并完成第一例注射之后,疫苗的研发进展比较顺利,免疫第7天和14天的安全性检测均得到统计学数据。在此基础上,疫苗临床试验顺利进入Ⅱ期,目前已经为508位志愿者完成注射,正在观察。如果一切顺利,将在今年5月揭盲。
新疫苗在获批上市之前,通常需要进行三期临床试验,试验目标和方案均不同。据吴远彬透露,尽管“特事特办”,腺病毒载体重组新冠疫苗仍须进行Ⅲ期临床试验,根据试验结果才能最终确定是否推广使用。
“我来做Ⅱ期志愿者之后,有很多身边的朋友跟我说,想报名参加Ⅲ期(临床试验)。”吴静文告诉南都记者,“相信大家都跟我一样,期待着疫苗赶紧上市。”
采写:南都记者 侯婧婧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编辑:张亚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