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永烈侧记:曾帮助吴岩郑渊洁,多次转型,晚年是“博客玩家”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即时
原创2020-05-16 00:35

5月15日9时30分,著名作家叶永烈因癌症造成的器官衰竭,在上海长海医院病逝,享年80岁。上海市作协将与其家属商议决定,是否公开举办告别仪式。

叶永烈自少年时期开始文学创作。据其生前自行计算,他出版的科普、纪实、行走文学作品逾3400万字。他去世的消息传出后,众多作家及读者为其致哀。

著名科幻作家、科幻文学理论研究者吴岩告诉南都记者,在科幻领域,叶永烈既有杰出的创作,又是超前的理论研究者、科幻事业的推动者;与此同时,他还致力于科普,晚年转事报告文学和小说,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一生能做到如此全面,“在整个中国作家群体内,都是少有的。”

中国科幻文学的“代言人”

“在大刘(刘慈欣)之前,叶永烈曾经是中国科幻的‘代言人’。”吴岩评价说。

叶永烈1940年8月出生于浙江温州。11岁时,他将一首70个字的小诗寄给报刊亭里售卖的《浙南日报》,很快得以刊登出来,由此被“点燃了文学的梦”,开始大量读书,创作诗歌、小说、散文等文学作品。高考时,他曾经想填报新闻系,但因招生人数少,最终考入了北京大学化学系。

带着对文学写作的强烈爱好,结合化学专业背景,19岁时,叶永烈尝试模仿少年儿童出版社推出的《塑料的一家》,将自己平时写下的科学小品辑成了一本《碳的一家》,按照图书版权页上的地址寄到了出版社,不久后就接到了书稿录用通知。于是,大学在读的叶永烈,成了一名颇受关注的青年作家。

其时,少年儿童出版社正在编写一套大型科普读物《十万个为什么》。因为生动的文笔,叶永烈也受邀成为《十万个为什么》的作者之一,先后参与编写了化学、天文、气象、农业、生物等分册。几乎与此同时,他开始试写科幻小说《小灵通漫游未来》。那个“有双乌黑发亮的大眼睛、两只大耳朵、长着逗人喜爱的小圆脸”、消息灵通的小记者,后来成为一代少年儿童的科学启蒙,也给叶永烈带来了巨大的声誉。1963年从北大化学系毕业后,他携妻子杨蕙芬移居上海,并从起初被分配进入的上海电表仪器研究所调到了上海科学教育电影厂任编导。工作之余,他逐渐由科普转向了科幻创作。

叶永烈与夫人杨蕙芬年轻时的合影.jpg

叶永烈(右)与夫人杨蕙芬。

曾提携帮助文学后辈

上世纪60至70年代,叶永烈是中国科普和科幻界最具知名度的作者之一。身为“60后”的吴岩告诉南都记者,他曾因为欣赏叶永烈的化学科普作品《燃烧以后》,把整本书抄写下来。1978年,吴岩将自己的“读后感”《别具一格——读叶永烈的科学文艺作品》寄给了《光明日报》,并被选用。此后不久,他有机会当面请叶永烈看一看自己写的科幻小说和科学小品,吴岩仍记得,叶永烈看得很认真。“有的他说,‘这不行’,有的他说,‘我可以帮你投稿’。”1979年,《少年科学》杂志连续刊登了吴岩的3篇文章,时年17岁、还在读中学的吴岩,由此进入了科幻文学界。

吴岩说,自己一生的科幻之路,要感谢叶永烈早年的影响和扶持:“如果他没有帮我推荐那些作品,可能我也会投稿,但可能(结果)就不一样了。”而他只是叶永烈帮助过的众多后辈之一。

1979年2月15日,24岁的北京大华无线电仪器厂空调工郑渊洁也作为读者给叶永烈致信。据叶永烈生前记述,“那是用钢笔写在信纸上的,密密麻麻写满两张,字迹工整。”从这封信中,他看到了郑渊洁的努力与好学,于是在3天后写了回信,附送一本《小灵通漫游未来》。后来,郑渊洁成为北京《儿童文学》《东方少年》的编辑,从事创作之后,成为孩子们熟悉的“童话大王”。

屏幕快照 2020-05-16 上午12.21.49.png

1979年,读者郑渊洁致信叶永烈,3日后得到回复。

多次转型均有力作问世

上世纪80年代初,叶永烈几乎停止了科普、科幻的创作(1984年之后,仅有“小灵通”系列的续集《小灵通再游未来》和《小灵通三游未来》出版),他的研究与写作兴趣转向了报告文学,记录了多个中国现当代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和人物。

他曾在接受采访时这样对照:“科幻小说是往前看,纪实文学往后看;一个要求有很强的想象力,一个恰恰相反,(要求)字字都有来历,需要细细考证。”两者反差巨大,甚至完全属于不同的工作,然而叶永烈说,“我能适应种种非常大的变化。从小养成的习惯,就是无论做什么事情,要么不做,要么做好。”

据叶永烈自行统计,他的纪实文学作品凡1500万字。其中的代表作“红色三部曲”不仅在国内获得赞誉,也被翻译成多国文字在海外出版。党史专家杨云若曾经评价,该书“既是一本优秀的报告文学著作,又有极高的科研价值”等。

同时,叶永烈还写过梁实秋、马思聪、傅雷与傅聪等文化名家,出版了多部资料翔实、文笔优美的传记。写作过程中,他积累了大量一手材料,形成了极具规模的“叶永烈创作档案”,随着时代的推移,这些材料逐渐成为具有独特价值的史料。数年前,叶永烈就将他采访傅雷亲友时留下的一批录音、原始材料捐给了上海图书馆,目前已经完成了数码化。

2015年起,叶永烈又从纪实文学转向了都市小说的创作。至2018年,已经完成了135万字的“上海三部曲”(《东方华尔街》《海峡柔情》《邂逅美丽》)。业内评价称,这是传记作家的又一次华丽转身。

近年整理旧作,仍笔耕不辍

晚年的叶永烈是一位“博客玩家”。

他在自己的新浪博客上记述日常,其中写道,2017年8月,他像往常那样抱起一整箱书,“噔噔”地上楼,走到最后一级楼梯时,忽地双脚一软摔倒在楼梯口。剧痛之中,他在地上躺了5分钟才由妻子慢慢扶着起来。原本他一直以为自己是年轻人,这次遭遇,让他明白了“老之将至”。

“在各种各样的会议之中,我从原本的最年轻者变成了最为年长者。人们对我的称呼也从‘小叶’、‘老叶’到‘叶老师’直至‘叶老’。叶老则黄,则落……落日的余晖很灿烂,也很短暂。”

800x533_5ebe537ae841d.jpg


此后,叶永烈在继续创作的同时,加快整理自己的著述。在28卷本、总字数达1400万字的《叶永烈科普全集》出版之后,他先后整理了一生的纪实文学创作、散文随笔、小说、游记、书信选集和日记。

叶永烈的新浪微博于2019年6月13日骤然停止更新。

在他去世之后,上海市作家协会方面才告诉南都记者,叶永烈因罹患癌症,去年接受了手术,但术后恢复情况不佳。此后,他辗转了多家医院,尝试了机器人手术等较为先进的医疗手段,

都未能康复出院,最终因器官衰竭离世。

在许多文学后辈心中,这个消息来得太过突然。吴岩记得,就在2018年8月的“叶永烈科普作品研讨会”上,叶永烈还与自己叙话,胸襟与格局开阔。

如今想起来,这位前辈直到人生的晚景仍以创作为乐趣、笔耕不辍。“他好像一生都在写作中。”

800x600_5ebe8800501d1.jpg

叶永烈与吴岩(右)。受访者供图

采写:南都记者 侯婧婧 实习生 陈婷婷

编辑:刘苗,向雪妮

4
对这篇文章有想法?跟我聊聊吧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