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法国乡下:华人超市送菜上门如救世主,写申请获政府补助很感动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人物
原创2020-05-19 21:09

 

口述LOGO.jpg

之187

口述者/执笔者:orange(旅法华商,现居法国朗香)

口述时间:5月18日

 

 我搬来法国东部还不到一年。5月11日,在全面封城56天后,法国总理宣布在有条件的前提下部分“解封”。在此之前,法国政府公布了一张疫情地图,将法国的101个省以红绿两色区分,绿色区域为相对安全的省份,红色区域则为疫情压力依然严重的省份,在解封的程度上就有所保留。

很不幸,我所在的省份虽然刚好划分在重灾省份大东区之外,但由于临近大东区疫情源头米卢斯市,这个往日平平无奇没有太多存在感的省,至今依然红灯高挂。

5月15日,解封后街道上车流量大增,修理厂也开门营业了。.jpg

5月15日,解封后街道上车流增加,修理厂也开门营业了。Orange 供图


6月2日绿色区域

餐馆酒吧可以营业



除了全国通用的“100公里行动区域”的限制,红区的公园和绿地等景点依然不得开放。6月2日,绿色区域的餐馆酒吧可以营业,红色区域的依旧待定。

米卢斯市曾在2月出现了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当时看来并没有严重爆发迹象,因此2月底一场数千人参加的福音派教会活动成为了一颗病毒原子弹。有报道说参加教会的绝大多数人员都感染了病毒,并将病毒带往全国各地,包括远离法国大陆的科西嘉岛。最可怕的是,这次活动为开放式的不记名集会,因此无从知晓何人曾经参加,谁又有所接触,感染者最后去向何方。结局就是所有临近省市全部遭受了这颗原子弹的蘑菇云辐射,米卢斯市甚至一度搭建起了法国版的方舱医院---野战医院,以缓解医疗资源挤兑压力,这所医院在疫情发展减缓后已经于近日拆除。

 

中国超市和法国超市

提供完全不同的服务


 

我搬来法国东部其实还不到一年,对周边并不是非常熟悉,每次为了采购亚洲食材,都需要驱车跋涉几百公里去斯特拉斯堡的巴黎士多。在疫情期间,采购区域只能限制于1公里范围内,于是每天餐桌上只能反复出现灯笼椒、西葫芦、土豆和胡萝卜。还好有同胞为了解困建立了一个采购群,由米卢斯的一家中国超市负责送货。这简直为我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住在偏远乡下的我从没想过竟在苦闷的封城期间,享受到了送菜上门的中国式服务。群里两百来号人热闹非凡,店主还会询问大家有怎样的需求,他想办法去进货。于是螺蛳粉,猪大肠,冰糖葫芦、冬瓜、干脆面…各种从前想都不敢想的食材送到了家门口,一群被困在异国他乡的同胞纷纷奉店主为家庭餐桌的救世主。超市老板非常客气,只说自己也是为赚钱。脑筋灵活的夫妻俩看准了这新的商机,表示接下来还会上线自己的购物网站,免去每次要提交excel订单的麻烦。

5月16日,送货上门的中国超市丰富了家庭餐桌。.jpg

5月16日,送货上门的中国超市丰富了家庭餐桌。Orange 供图

反观法国超市,在封城期间他们只是缩短了营业时间,各种货品相继缺货,几乎没有超市会提供送货上门服务。为了减少接触,我几乎都选择了“网上下单,店外提货的”购物方式,但经常选购完正准备付款,就发现有很多商品已经售空,而且每次取回来的货品都让人头疼:藏在包装纸下半截已经霉烂的芦笋,还有三天就过期的一大提酸奶,烂了一半的灯笼椒…一种被人当冤大头倾销临期库存的感觉让我放弃了这种购物方式,只好硬着头皮做好防护进店购买。

停业两个月,

自助餐店老板们陷入了困境



和那位走出新路子的中国超市店主不同,自助餐店老板们则陷入了困境。停业两个月整,房租和人工成本就非常可观,虽然现在可以申请缓交,但毕竟是欠债,现在付不起的将来依然付不起。很多店家在停业一段时间后被迫开门求生,堂食是绝对禁止的,外卖可以继续。即使这样,困难依然重重:首先是员工不愿意来工作,不谈店里的传染危险,每日上下班地铁的通勤过程就足够令人担忧。其次是利润的下降,外送基本上靠ubereat这类的中介,有的抽成甚至高达36%,再减去原料、人工、税点等各种成本,几乎等于义务劳动。

6月2日后餐厅允许开门,但动辄100多个位置的自助餐厅,如何度过后疫情阶段也足够让老板们焦虑。在法国,中式自助餐厅就是价廉物多的代名词,定价一般不超过14欧元一餐,几十种餐品任食,如果没有酒水消费,利润全靠多销来累计。5月底,餐饮业解封的具体细则将会出台,老板们很忐忑,卫生规则必然要大洗牌,平时人头攒动有如大学食堂的中餐自助,一旦被要求一米以上的餐桌间隔,上座率必然断崖式下跌。除此之外,菜品如何摆放也是大问题。自助餐餐品向来都是敞放在餐台,客人使用公用的勺子或者夹子挑选菜品。大家都明白这种经营模式在疫情过后肯定有所改变,但是如何转型?大家都一筹莫展。当然,最重要的是,客人是否有勇气和信心走进这类人群聚集的餐厅消费?一切都是未知数。

 

视听税、垃圾处理税……

各种新奇的税是福利来源



很多人都有一个固有印象:欧洲国家福利好,什么都有政府兜底。话是没错,但是钱从哪来?政府也不能自己随便开印钞机,唯一的渠道:收税。

在法商人常常都会调侃法国是“万税万税万万税”,这话不假,除了大家比较熟悉的增值税,在法国经商还有很多意想不到的税种。就拿我所在的酒店业来说,除了10%的增值税,还有企业地皮税,这是一项年轻的税种,马克龙在竞选时曾经承诺当选后取消职业税,他没有食言,是取消了职业税。但是,他可没有说过不加税,于是换汤不换药的“企业地皮税”就诞生了。另外还有视听税,因为酒店客房配有电视,虽然电视是私有的,电视节目是另外付费的,可是你就得再交一笔钱。还有一个跟视听税有些相似的税种---版权税。严格说来它并不是政府征收的,而是一个独立的版权机构收取的。如果你的餐厅想放音乐,即使CD是你亲自购买,这笔钱也逃不了。我曾经很疑惑,为什么我的酒店需要交纳这笔钱,回答非常有趣:酒店客房配有电视不是吗?万一你打开电视听到了音乐呢?不得给点版权费?

除了针对商家,普罗大众需要交纳的税也不少,个人所得税是最基础的种类,视听税也是每个配有电视的私人逃不了的,另外还有垃圾处理税,就我所在的城市而言,一年交纳的套餐费用只包含12次倾倒,超过的按次额外收费,价格不菲。如果你想在私人的后院挖个游泳池?交税是少不了的,最近法国闹干旱,禁止游泳池蓄水,会有无人机巡逻,如果抓到会罚款。在法国当业主也不容易,除了房贷,房东不动产税和居住税每年少说得交掉一个月工资。

以上种种,就是法国平日福利的来源,作为一名纳税人,我并不觉得这些福利是“免费”的。

 

写邮件申请补助收到回应

困境被人理解帮助非常温暖

疫情期间,受冲击最大的餐饮和旅游业的所谓”五险一金”已经确定免除,每个月1500欧元的“团结基金”会继续发放到年底,“半失业”即留职国家补助工资的失业模式暂定持续到9月。我还争取到了“团结基金升级版”,即针对特别困难的公司一次性给予2000欧元至5000欧元不等的补助,申请过程略微复杂了些,我还为此写了一篇感人至深的小论文来叙述我的困境。另外,我所在的弗朗什孔泰大区由于受灾严重,旅游业严重受创,大区决定给与餐饮酒店和婚庆行业3000欧元到5000欧元不等的补助。我的公司成立不到一年,并不是补助对象,我发邮件与大区旅游部沟通,原本并没有抱太大希望,没想到竟然接到了工作人员的电话,告诉我他们看了我的邮件,让我可以填表申请看看,昨天通知我申请通过了。这件事确实让我有些感动,自己的声音能被听到,自己的困境能被人理解帮助,是一件非常温暖的事。

法国总理菲利普在上周的讲话,鼓励民众七月八月走出门度假,作为旅游从业者,我暂时还没有感受到困境有缓和的迹象,毕竟连我自己也对出远门游玩有所顾虑。在这次讲话的新闻报道下面,我看到法国民众争论纷纷,有人说,疫情期间发的钱,以后肯定要从纳税人身上收回来;有些人说,光鼓励度假,那度假钱从哪来?有人说,边境不开,那发的钱和消费券还是要花回到政府口袋…

再看看“解封”令刚下一周,“黄马甲”们已经倾巢而出又开始了游行闹事。想起刚来法国时,对动不动学校就被罢工的人群锁住大门感到很好奇,法国同学告诉我这很正常,因为“法国人总是在不高兴”。他们对自由的崇尚胜过一切,街上不可以安装摄像头,酒店不可以强制登记身份证,在这后疫情阶段,哪怕现状已经如此严峻,哪怕口罩已经可以轻松买到,依然有大量的人不戴口罩走在大街上。事实上,这种自由才是真正让我最忧虑的事……

口述海报.jpg


编辑:黄琼红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战疫口述实录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