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爆发初期,公众抢口罩、酒精等医疗物资的情形曾多次上演。
全国人大代表、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周洪宇指出:“这种因紧急风险而造成的公众因恐慌而非理性囤积生活物资和防护设备的现象也曾在非典疫情、汶川地震以及区域流行性疾病发生时多次发生。”
全国人大代表、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周洪宇。受访者供图
今年的全国两会,周洪宇将建议国家应急管理部强化民众应急管理意识,制定《紧急状态家庭应对指南》,引导民众增强紧急风险防范应对意识,理性应对,科学储备应急物资,实现自助自救,更加有效地抵御紧急风险对于生产生活和生命安全造成的影响。
疫情防控反映当前社会公众的风险意识淡薄
周洪宇告诉南都,这份建议是由自己在此次疫情中的亲身体会所得,新冠肺炎疫情到来之后,他发现自己和其他很多家庭都没有储备应急物资,“我们身边有一些人在这点上做得很不错,但绝大部分人都没有这个意识。”
他在建议中提到,在此次疫情防控工作中,我国密集采取了一系列“急事急办”“特事特办”的超常规措施。比如,为保证企业满负荷生产,加强全产业链无缝衔接,千方百计增加压条机、口罩机、熔喷布等紧缺生产设备和原料供给;为确保紧缺物资投入到最急需的地方,我国紧急出台分区分级使用指南,极大地提高了医疗物资利用水平等。
“这些都体现了我国应急管理体系‘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优势。”但他也表示,“与此同时,重要的公共安全基础领域投入不够,地方公共卫生基础薄弱,特别是社会公众的风险意识淡薄,对于社会公众的风险应对宣传指导工作亟需加强。”
周洪宇认为,身边人的快速应急反应,相对专业的及时救援,往往是降低死亡几率、伤害程度的关键。相关统计数据表明,灾后70%的受困者都是靠自救或互救得以幸存。公众风险防范意识的提高,将会大大提高应急管理的效能,降低灾害和危机造成的损失。
“在灾害和风险未发生时,投入大量资源提升民众的预警、预防、预备和预案;在灾害和风险来临时,降低社会民众的恐慌、迷信和脆弱心理,引导公众形成及早预防、科学应对应急管理意识和能力。”周洪宇在建议中提出。
我国储备物资清单未受重视,建议发布《紧急状态家庭应对指南》并及时更新
建议提到,世界卫生组织和各国政府都非常重视应急准备工作,在国家层面由应急管理部门发布“国家应急准备指南”,针对社会公众,及时发布紧急状态风险级别,发布家庭防灾应急指南,指导民众开展自我防护救助活动。
例如,美国联邦紧急事务管理署在重大突发灾难如地震、火灾、爆炸、恐怖袭击等方面发布针对普通家庭的应急指南,指导公民储备应急物资,增强民众在风险中的自我救助和生存能力。德国居民保护和灾难救护局在其网站的首页上有一本图书:《应对紧急状态指南和危机中正确行动的指南》,其中详细介绍了在灾害出现时人们应该储备哪些救命的物资。
建议指出,各级地方政府民政部门也发布过一些《家庭应急物资储备建议清单》,但是宣传力度不够、版本更新较慢、分级分类不够,也因此指导意义不强,并未引起广大人民群众的重视。
周洪宇。受访者供图
因此,周洪宇建议,由国家应急管理部统一制定发布《紧急状态家庭应对指南》,并根据实际情况及时更新内容。各级地方政府及主流媒体负责配合做好宣传指导推广工作,进一步强化民众应急管理意识,使民众能够掌握基本的自助自救知识。
在制定发布《紧急状态家庭应对指南》的同时,配套制定发布《家庭应急物资储备建议清单》,指导公众更加科学合理制定家庭应急方案,储备合适的应急物资。
此外,国家应急管理部在重大灾难风险来临时及时向公众发布风险等级指数,针对具体风险灾难发布相应的应对指南,引导民众采取科学合理的紧急应对措施。
“这次的新冠肺炎疫情提醒我们,还是要多学习一些比较成熟的经验,同时结合国情把自己的工作做好。一定要通过政府的呼吁、倡导、推动形成全民族的应急管理的意识,同时让每一个人都掌握相应的技能,都准备好相应的物资。这样,当灾难来临时,我们才能处于不败之地,才能不至于惊慌失措,手忙脚乱。”周洪宇说。
实习生李裕鸿 南都记者吴单发自北京
编辑:吴斌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专题】聚焦2020全国两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