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企业领域社工,到企业党群工作部专职从事工会工作,多年来,全国人大代表、东莞巴士有限公司党群工作部主管余雪琴一直都在关注企业困难职工,为弱势群体奔走呼号。
全国人大代表、东莞巴士有限公司党群工作部主管余雪琴。 受访者供图
此次全国两会,余雪琴准备提交3份建议,其中两份是为残疾人就业发声。她建议,鼓励和引导残疾人利用“互联网+”等形式自主就业创业,建立残疾人就业创业孵化基地,多形式开发适合残疾人就业的公益性岗位。此外,推动心智障碍青少年支持性就业,并建立一支稳定的就业辅导员队伍。
与此同时,余雪琴还将目光投注到公交司机群体,建议将每年8月4日设为“巴士节”,并从精神和物质两方面,加大对这个群体的关怀力度。
鼓励建立残疾人就业创业孵化基地
2019年10月,余雪琴告别6年企业社工生涯,投身东莞巴士有限公司,担任党群工作部主管,并负责工会工作。
在从事社工行业时,余雪琴便开始接触企业困难职工,其中有一部分就是残疾人群体。阿燕是余雪琴的服务对象之一。在一次意外事故中,阿燕不幸下身瘫痪,丈夫和孩子离她而去。多重打击,让她痛不欲生。
余雪琴组建了一支志愿者队伍,大家定期为阿燕买菜、打扫卫生,逢年过节去慰问她;需要阿燕亲自出门办事时,大家便从四楼宿舍将她背下来,办完事再背上去。
令人欣慰的是,出事后,阿燕所在的包装厂老板不仅没有辞掉她,还给她分了一间职工宿舍,让她在宿舍里面做手工。在大家的关爱下,阿燕逐渐走出生活阴霾,也恢复了往日的笑容。
“要帮助残疾人群体,不仅要‘输血’,更重要的是‘造血’,帮他们就业。”余雪琴说。因此,在这次全国两会上,余雪琴决定为残疾人就业问题发声。
在此次赴北京参加全国两会前,余雪琴还前往东莞市风信子公益服务中心进行调研,并与“风信子”的炜锦进行交谈。炜锦是一名脑瘫患者,曾经是“风信子”的服务对象,而今通过自学,学会了编辑微信公众号、摄影等,发挥自己的一技之长。
炜锦从“受助者”变成了“施助者”,让余雪琴颇为感慨。“很多残疾人朋友其实都有自己的一技之长,只是缺少施展的机会和平台。”
在此次准备提交的《关于加强残疾人就业创业的建议》中,余雪琴提出,要鼓励和引导残疾人利用“互联网+”等形式自主就业创业,在经营场地等方面给予支持;符合条件的,可享受相应补贴和金融扶持政策。残疾人利用网络就业创业的,给予设施设备和网络资费补助。在网络平台实名注册、稳定经营且信誉良好的网络商户残疾人创业者,可按规定享受创业担保贷款政策。
在余雪琴看来,为残疾人群体提供就业机会,政府部门还有很多事情可以做。她建议,建立残疾人就业创业孵化基地;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加大各类孵化基地、众创空间等,对残疾人创业培训、开业指导、项目推介、融资咨询、法律援助等方面的孵化服务。
此外,开发适合残疾人就业的公益性岗位;在安排机关事业单位工勤岗位、交通协管员、市容管理员、物业管理员、园林维护员、公厕管理员等一些公益性岗位时,应当安排一定比例的残疾人就业。政府和街道兴办贸易市场,设立商铺、摊位,以及新增建设彩票投注站、邮政报刊零售亭等便民服务网点时,应预留不低于10%的摊位给残疾人,并适当减免摊位费、租赁费,有条件的地方应免费提供店面。
“这次疫情期间,很多人实现了线上办公。”余雪琴说,对于残疾人群体而言,部分工种其实也可以采用线上办公的模式,对他们来说也更为便利。
同时,受疫情影响,部分中小企业“共享员工”自救的做法,也让余雪琴有了新的思考。“适合残疾人群体的岗位,也可以采取这种做法;既可以减轻企业压力,也可以让残疾人增加一些收入。”
推动心智障碍青少年支持性就业
余雪琴还把残疾人群体中的心智障碍者就业问题单独提了出来。心智障碍者主要包括,智力发育迟缓、脑瘫伴有智力障碍、唐氏综合征、自闭症谱系人群等多个群体。
在日常调研中,有很多残疾青少年的家人向余雪琴倾诉心声:“作为父母,再苦再累也接受,只要孩子越来越好。但自己总有老去、甚至离开的一天,孩子怎么办?”
“如果孩子能够有一份工作,融入社会,就会大大减少家长们的忧虑。”余雪琴说,她曾经接触过一名18岁的自闭症男孩。在一个公益机构实施的项目中,男孩得到很大锻炼、提升,在图书馆做一些整理书籍的工作,“做得很好”,还会说英语。但项目结束后,男孩便找不到发挥自己特长的地方,甚是惋惜。
因此,余雪琴提出,要推动心智障碍青少年支持性就业。“对心智障碍人士、精神障碍人士而言,支持性就业即由支持性就业服务机构派出就业辅导员,全职辅导和监督心智障碍人士的实际工作,使其能够在普通企事业单位(不是庇护工场等专门雇佣特殊群体的工作场所)获得稳定、有收入的工作机会。”
余雪琴建议,一方面,加大财政投入,通过购买服务促进心智障碍青少年支持性就业。政府可通过税收、财政补贴等经济手段,激励用人单位增加对心智障碍青少年就业各个环节的支持。加大政府财政投入,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心智障碍青少年就业帮扶。例如,加强市残联与专业社工机构的合作,对心智障碍青少年开展培训、心理辅导、就业指导等系列工作;拓展就业培训项目,开发适合心智障碍青少年的就业培训项目,比如制作手工香皂、组装玩具、组装各种用笔等。
另一方面,大力培养和发展就业辅导员队伍。“由残联牵头,整合专业资源,以特殊教育学校教职人员、专业社工等为主要培训对象开展支持性就业培训,建立一支稳定的就业辅导员队伍,将其薪酬纳入政府财政预算。按心智障碍者和其他有支持性就业需要残障人士的人数比例,配备就业辅导员,为支持性就业辅导员提供专业培训和配置专业督导,设置合理的年培训和督导时数标准。”
在就业信息获取方面,很多人都曾向余雪琴反映:基本只能通过亲朋好友介绍就业信息,渠道十分有限。因此,余雪琴还建议,建立康复就业信息平台。“自闭症患者信息主要保存在民政、教育、残联等相关部门,保存渠道分散,给患者的康复、培训和帮扶带来种种不便。”她表示,建立康复就业信息平台,可以整合个人康复、干预、求职信息等,并对患者所具备的能力及特长进行系统的评估。
同时,通过信息平台,可以面向社会征集愿意为自闭症患者提供岗位的爱心企业,全面了解掌握用人单位能为心智障碍青少年提供的就业岗位。
建议建立公交司机工资增长机制
入职东莞巴士有限公司后,余雪琴接触过一名公交司机,其有两个孩子,一个在上学,另一个是残疾人,需要康复治疗;妻子为了照顾孩子,没有上班,一家人仅靠公交司机一人的收入维持生计,十分艰难。
“在这次疫情中,他们也像战士一样,冲在前线。”余雪琴说,但社会对这个群体的关注度不是很高。
在《关于切实关爱公交驾驶员身心健康的建议》中,她表示,目前全国有近100万名公交司机,每天承担着1.9亿人次的公交出行,安全责任重大,且长时间处于精神高度紧张、高劳动强度的工作状态。据了解,全国公交司机平均每天驾驶时间大概为7-9小时。
公交司机的从业状况令人担忧。一方面,健康问题十分突出,久坐不动,肩周炎、颈椎病、高血压、胃病等职业病的发病率很高。另一方面,需求缺口较大;据走访调研,超过90%公交司机离职原因是认为工资待遇低,社会地位不高,年轻一代从业意愿较低。目前,公交司机从业人员30岁以下的仅占8.4%,40岁以上的占61.7%,年龄断层现象越发突出、老龄化严重。
“公交司机代表的不仅是个人,更是一座城市的形象。”余雪琴建议,加大对公交司机的关怀力度。一是建立公交司机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合理提高他们的薪酬福利待遇,稳定职工队伍、提高就业吸引力;二是行业管理部门及企业应加强对公交司机的人文关怀,定期开展体检及治疗,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此外,建议在子女入学、公租房等政策方面适当给予倾斜,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
余雪琴还提出,建议将每年8月4日设为“巴士节”,属于公交司机自己的节日。“从精神和物质两个方面,给予这个群体更多关怀,让社会能够更好地理解、认同、尊重他们。”
采写:南都记者 田玲玲
编辑:林云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专题】2020年全国两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