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3》重提“海外”概念,焦聚全球化领域中的中国艺术史研究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文化
原创2020-05-26 15:34

近日,OCAT研究中心艺术史理论丛书第三期《世界3:海外中国艺术史研究》正式出版。

更正后图片.png

本辑《世界3》由巫鸿、郭伟其担任主编,由黄专撰写总序,巫鸿撰写编者弁言。专题研究栏目收录洪再新的《蒙古宫廷和江南文人:20 世纪80 年代以来元代艺术研究及人文学科的发展》,李颖春的《中国近代建筑史海外研究三十年:海外学者的问题、视角与方法》,徐婷婷的《何谓“‘中国’摄影”?—— 主体性的演变与史学史回顾》等。理论焦点栏目辑录范景中的《<中国艺术史学史研究导论(讲义提纲)>引言》,黄专的《中国艺术史学史讲义提纲》。学术项目则包括武夏的《“古代墓葬美术国际学术会议”综述》,乔纳森·K. 纳尔逊的《中国学者与佛罗伦萨文艺复兴:伊塔蒂研讨班》等。

20世纪后期以来,中国艺术史研究状况发生了显著的变化。那是西方新艺术史集中影响中国艺术史研究的时期,也是中国艺术史研究者在全面反思的基础上拓展新方法的时代。这个时期既出现了对文人生活进行全面解剖的解构性论著,也出现了具有重建艺术史野心的通史写作;既有来自人类学、考古学的整体思维,也有来自后现代哲学、文学研究的纷繁术语,意识形态化也成为这一时期部分中国艺术史研究的基本特征。一方面艺术史研究的视野已经远远超出绘画史领域,形成青铜器研究、宗教美术研究、墓葬艺术研究等领域的同时并进,另一方面展示方式、观看方式、生产方式、消费方式、空间性、物质性等观念的兴起也极大地拓展了所有研究领域的广度与深度。

这样的变化,伴随着80年代后国际学者之间的学术交流往来日益频繁,全球化领域中兴起的“中国艺术史研究”引起广泛关注,同时也为中国艺术史研究的“海外”背景带来新的语境。期间,中国艺术史与整个艺术史及文化研究的关系不断随着时间和地点的推移发生转变,产生了新的思想。

事实上,“海外”对于三四十年前与今天的中国艺术史届而言或许有不同的意义,但它仍然能概括这一时间段中的一些学术反思:本辑标题重提的“海外”概念,其本质意义就更接近于“知识生产地点”,反映出不同地点的研究特性,其中的跨学科领域思考、不同研究旨趣、观察视角和研究方法等塑造了中国艺术史的转向和未来。《世界3: 海外中国艺术史研究》希望对各地的知识生产进行部分总结和介绍,在比较中反思三四十年来这个学科的图景。

编辑:黄茜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