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写给孩子们的好书| 精彩白描连环画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文化
原创2020-05-31 11:01

精彩白描连环画

七零、八零年代成长起来的人,童年时代的读物里少不了连环画。从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到八十年代中期,正好是中国连环画出版的黄金时代,以经典历史故事和文学名著改编的连环画广受青少年的追捧。

生于八十年代的赵超现在也是一位图书编辑。他向南都记者回忆,大量阅读连环画大概在六七岁的样子,“印象是很好看,那时候认字不太多,连环画的形式感觉特别好接受,也就特别陶醉。”在他的家里,至今还保留着一套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连环画《中国成语故事》。

FireShot Capture 569 - s3622247.jpg (456×720) - img1.doubanio.com.png

《中国成语故事》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从上世纪50年代起,优秀的连环画作品层出不穷。譬如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陈光镒绘《大闹天宫》、汪玉山绘《哪吒闹海》、赵宏本、钱笑呆绘《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等单本连环画;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自上世纪50年代起至80年代初连续推出、由吴伯珩等名家共同执笔的系列连环画《聊斋志异》;湖南美术出版社80年代初期推出,由唐明生、童介眉 、朱光玉、陈安民等参与绘制的连环画《西游记》等,都是精彩绝伦、令人难忘的“小人书”。

绝版重生的《水浒传》连环画

自1955年至1962年,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了一套26册《水浒传》连环画。这是新中国第一套根据中国古典文学名著改编绘画的长篇连环画库,后来成为人民美术出版社的经典图书,也是新中国成立后新连环画的代表之作。

“50年代初,国内连环画品种还比较少。1953年,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胡乔木给人美社写信,指出连环画的编辑出版应开拓选题,可以根据古典文学改编,以满足多方面的需要,从而占领思想文化阵地。因为《水浒传》是一部很有影响力的文学名著,又表现了北宋时期风起云涌的农民起义,在群众中广为流传。当时人美社就把《水浒传》作为选题策划出版。”人民美术出版社编辑陆林华向南都记者回忆。

水浒.jpeg

水浒1.jpeg

连环画《水浒传》 

这套书的绘制者都是画坛名家。其中,徐燕孙、卜孝怀、墨浪等人,是新中国成立前北方画派很有影响力的大画家。新中国成立后,他们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积极投身到大众美术出版事业中。另一些资历较老的如陈缘督、任率英、吴光宇等,亦为北方画派的耆宿。

“他们有创作人物画的深厚功底,又勇于在艺术上创新。在创作上,既凸显中国画人物画用线遒劲有力、构图富于变化的时代风貌,又有连环画连续衔接的艺术特点。在细微处则刻意追求,于通俗中见高雅。故事脚本创作者主要有朱丹(时任人民美术出版社总编辑、后任中央美院副院长、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姜维朴(时任连环画编辑室主任,后为中国连环画出版社总编辑、中国连环画研究会会长)、徐淦(资深连环画脚本作者)、卢光照(时任人美社编辑,后为著名国画大师)等人。脚本经过反复斟酌,数易其稿,达到了文字流畅简炼,故事生动鲜活的艺术效果,为连环画绘画创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陆林华说。

连环画《水浒传》初版为50开横开本,共26册。当年是编好、画好一本,出版一本。至60年代初,因历史原因,这套书没有继续出版下去。后4本虽已编好,但未完成绘画。因此,这套《水浒传》实际上成为一个“断尾工程”。

即便如此,人美社的《水浒传》连环画依然大受欢迎。“主要是它把文学名著形象化,满足了读者的需求。另外,它的画法采用中国传统的单线白描形式,画面丰满,线条清晰,为读者喜闻乐见。咱们连环画作为一种大众读物,必须要照顾到老百姓的审美习惯。”陆林华分析道。

20世纪90年代,《水浒传》连环画经历第一次改版重印,由原先的64开本变成32开本,极大地满足了广大读者对老版《水浒》连环画的怀念和喜爱之情。新世纪初,传统连环画再版在国内掀起一个新热潮,上海人美、天津人美、辽宁美术等几家传统连环画出版大社都纷纷再版五六十年代的老连环画。于是,人民美术出版社的《水浒传》再次绝版逢生。在中国出版集团的大力支持下,2004年,人民美术出版社下决心将这套经典连环画重新修订,作为精品图书长久流传。

《水浒传·大破连环马》,墨浪绘.jpeg

《水浒传·大破连环马》,墨浪绘

《水浒传·大破连环马》,墨浪绘1.jpeg

《水浒传·大破连环马》,墨浪绘

修订所面临的困难是:原稿已在十年浩劫中被毁;老版印刷物年久发黄,纸张差、以致很多画面断线、透影、模糊;近3200幅画面需要修复,工作量巨大。“经过反复尝试,我们最终采用了人工修补的办法。就是将原书画面放大,约请有经验的画家对人物、环境等细部进行原汁原味的修补。如头发丝的结构走势,胡子的疏密有致,细部的补合。这一做法使画面的清晰度大大提高,很大程度上接近了原稿。在探求画面质量得到保证的方法后,画家用大半年的时间日夜勾描,完成了修补任务,使全书有了质的提高,实现了旧貌换新颜。经过一年多的努力,这部古典文化气息浓郁、独具特色的连环画巨制终于脱胎换骨、绝版重生,受到专家和收藏者的一致好评。”陆林华说。

新版的连环画《水浒传》大卖特卖,无论收藏本、普及本、宣纸大开本,都受到读者的一致认可,直到现在还再版。2018年,《水浒传》连环画版权输出越南,传播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一上市就脱销的《岳飞传》

另一套经典的连环画《岳飞传》是人民美术出版社成立(近)70年来最畅销的小人书,从20世纪50年代至今已销售400多万套。

因《岳飞传》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多年来在民间广为流传,人美社很早就把它纳入出版计划。“50年代中期,人美社的老画家都在集中精力画《水浒》,基本上腾不出精力来搞《岳飞传》的创作。我社连环画编辑室主任姜维朴前辈原来是上海人美版社的创始者之一,熟悉上海作者。他到上海人美社去找老领导吕蒙,请上海画家创作,得到大力支持。所以,这15本《岳飞传》连环画基本都是上海人美的一流画家创作的。脚本是我社组织作者编写的,设计也是我们自己设计。”

WechatIMG1.jpeg

连环画《岳飞传》

和《水浒传》一样,《岳飞传》的内容读者早已耳熟能详,枪挑小梁王、岳母刺字、擂鼓战金山、大破金龙阵等等,都是人们爱看的故事。

这套连环画也是采用白描画法。“海派连环画画家的创作严谨,构图富于变化,注重表现人物性格特点。这套书的封面是我社的老前辈刘继卣、王叔晖等参与绘画,也很有自己的特色。”陆林华说。

《岳飞传·岳母刺字》汪玉山绘.jpeg

《岳飞传·岳母刺字》汪玉山绘

《岳飞传·岳母刺字》汪玉山绘1.jpeg

《岳飞传·岳母刺字》汪玉山绘

刚开始,连环画《岳飞传》也是一本一本地出,从1958年第一本开始,到1962年全部出版齐。改革开放后的80年代初再版时,每本的销量都达到上百万册,有时刚一上市就马上脱销。20世纪80年代中期,这套书开始成套出版。

“小时候,《岳飞传》《杨家将》等小人书,都是我们必买的,这些书都看过。我现在还留着当年的连环画。那时《岳飞传》也不是说一到新华书店就能买到。有时候小读者想买时,恰好这一批已经卖完了,还要等下一批。”陆林华回忆道。

自80年代开始,电视、电影开始普及,各种新兴娱乐方式逐渐兴起,外国动漫纷纷涌入。由于大部分连环画是根据文学作品改编,缺乏原创性,在出版形式上也显得单一。以纸张为载体,画面静止的连环画创作出版逐渐走下了高峰。

“很多有影响力的连环画画家到了80年代后期都辍笔了。因为创作连环画一个是相当辛苦的行当,一本书往往要画几十张到百张以上,连续创作是体力活。岁数大了以后,由于眼力腕力等原因,再画连环画也有很多困难。所以很多画家后来或出国、或转入其它美术创作,不再画连环画。另外,一些画家在艺术上有了新的追求,转向一些变形、夸张的画法。用这种手法创作连环画,也和大众审美习惯相悖。所以读者对这类连环画也有一些保留。”陆林华说。

但他并不赞同“传统连环画已没有出路”的论调。“现在,你去新华书店或者大的图书网站看,还是有很多读者在购买传统连环画,一些经典连环画依然深受欢迎。我们人美社和连环画出版社的很多连环画一直长销不衰。”

而在曾经痴迷捧读连环画的七零、八零后心中,亦是保留着一份固执的连环画情结。赵超也告诉南都记者:“家里的那套《中国成语故事》快散架了,书页也有霉味。我可能等孩子大点,买套新的给他看。”

编辑:黄茜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