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健灵2020新作《象脚鼓》是一个于残缺中寻求完美、于平凡中创造奇迹的成长励志故事。作品以聋人舞蹈家邰丽华的童年经历为蓝本,将写作的目光投向特殊群体的孩子们,故事讲述小女孩冬银在两岁时,由于生病后的用药错误,被夺去了听力,一家人开始了艰难的求医旅程。但是后来,彻底治愈的希望还是破灭了。故事中的冬银是美丽的、善良的,但也敏感的、孤独的,直到与象脚鼓相遇,她感受到了这种令人欢欣的律动。这种特殊的方式使冬银重新感知到声音,她的世界从此彻底改变了……
2020年6月3日上午,人民文学出版社、天天出版社主办的“梦想成长的声音——殷健灵新作《象脚鼓》研讨会”在线上完成。这是一场跨越文学和电影,跨越中文和英文,跨越口语和手语,跨越东半球与西半球的研讨会。不管用哪一种语言,我们都在用心倾听着孩子们的梦想之声。
万选蓉:让残疾儿童与健全儿童都受到鼓舞的故事
中国聋儿康复研究中心顾问、中国友好和平发展基金会监事万选蓉教授在研讨会上表示,殷健灵为中国儿童创作了这样一本正能量的、鼓舞人上进的、让人奋斗的好书。不单是听力障碍的儿童和其他残疾儿童,就是健全儿童看了这本书,也都会受到鼓舞。
万选蓉说:“它体现了一个听障孩子的整个生命的康复以及教育的过程,更重要的还有这些孩子的人格的重塑。他们的听力会给他们带来性格上的一些问题,那么这个时候爸爸妈妈就是他的第一任老师,就要教他一切,要克服聋给他带来的种种障碍,认知上的障碍,语言上的障碍,以及他性格中间、成长中间的障碍。所以这条道路是非常艰难的。比如教他的发音要反反复复,我教我的孩子说出‘妈妈’这个词,教了两万多次……”
在万选蓉看来,听障孩子的成长过程是一个爱的教育的过程。老师的爱,同学们的爱,会给他很大的鼓舞,他的兴趣、爱好和他的天分也应得到很好的发挥。
“《象脚鼓》写的就是邰丽华的故事,她很好地融入到了社会中,完成了《千手观音》这部史诗般的舞蹈,可以说在中国的残疾人艺术史上是有很高的地位的。她让众人知道残疾人和健全人是完全一样的,完全体现了残疾人的平等、共享、参与。残疾人和健全人是平等的,应该受到平等的教育,得到平等的发挥自己特长的机会,能够和健全人共享,给大家带来欢乐,给大家带来美。所以这本书我觉得它的意义是非常重大的。”万选蓉说。
朱永新:唤醒生命的《象脚鼓》
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兼副秘书长、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先生在研讨会上说,这两年,先后读过殷健灵的儿童成长小说《野芒坡》和《彩虹嘴》,但都是以上海历史为背景的小说,《象脚鼓》却是以现实生活为题材的准报告文学样式的小说。
“这是一本弘扬大爱精神的小说。无论父母的爱,邻居孟爷爷的爱,学校老师的爱,姐姐的爱还是同学的爱,冬银成长的过程之中,一直徜徉在爱的河流之中。这种爱,不是溺爱,而是关爱,是智慧之爱。爸爸在失望以后的不绝望,耐心地教她识字说话;孟爷爷教他‘用眼睛听世界,用心看世界’;班主任孔老师把买给儿子看的书带给她读;水老师告诉她‘大音希声’的道理,让她为能够享受世界上最美丽的声音而自信等等。‘爱,只有爱才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力量。它上永恒的,圣洁的,坚不可摧的’,这是冬银对自己成长之路的体悟,也是这本书要传达给读者的理念。”朱永新表示。
凯瑟琳:关注对全纳图书的迫切需求
美国圣克劳德州立大学孔子学院院长凯瑟琳女士表示:“圣克劳德州立大学十分荣幸的邀请到殷健灵女士参加了2019年9月的中国童书展览会并担任主讲嘉宾。这次会上就如何增加和扩充全纳童书的必要性展开了讨论,通过我的朋友兼同事邰丽华女士的故事,殷女士的这本新书以及天天出版社将开启中国儿童文学的新篇章。”
凯瑟琳女士介绍道,全纳图书是给有残疾儿童的父母了解正视自己、交流和学习所用的一些书。“现在我的梦想是看到中国儿童文学的新篇章为童书作家们撰写全纳图书提供机会,无论是像曹文轩一样知名和备受尊敬的儿童文学作家,还是一些新人作家们,我非常希望看到他们描述残疾人友谊、家庭、学校和社会生活中的故事。这些是给所有老师在学校阅读以及给家长在家里阅读的图书,这些书将有可能促进学校和社会对包括残疾人在内的所有人的全纳,也就是说促进学校让包括残疾学生在内的所有人平等接受教育,而社会在各方面为包括残疾人在内的所有人提供平等的机会。”
邰丽华:我看到的都是我童年昂扬、快乐、无忧无虑
舞蹈家、中国残疾人艺术团团长邰丽华女士在研讨会上说:“我是带着感慨和感动读完殷老师的这本书的,说实话,我有这么多年没有细细地去回顾我自己的童年生活。随着年龄的成长、阅历的增长,有一些回忆是我不愿意去回忆的,我把它都封藏起来。像我小的时候,因为年龄小,不知道什么是听到、什么是听不到,所以几乎都是在天天的快快乐乐成长的日子中度过的,所以不知道自己有什么和别人的孩子不同的区别。通过我的父母还有我的老师一点点的介绍,他们生怕伤害我幼小的心灵。”
“通过这次殷老师花了这么多的心思沉下心来细细的跟我做交流采访,与我对话,包括我自己过去有没有感受听不到是与众不同的,这一下子就引起了我当时内心深处的这种震撼。在她的笔下没有看到悲哀、失望、沮丧,我看到的都是我童年昂扬、快乐、无忧无虑在爱的这个向上的生长环境下的一个状态。”
徐德霞:爱、希望、自信、平等与顽强生长
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会副会长徐德霞老师认为,《象脚鼓》的题材非常独特,内容非常丰富,可解读的东西有很多,整部作品就像一首交响乐,非常丰富,主旋律当然是小主人公冬银的成长,从一个失聪的孩子到最后成为一个著名舞者的成长故事,表达的是爱、希望、自信与顽强生长。
“其中给我感受比较深刻的第一点就是,我觉得每个人头上都有一片天,我们要帮助孩子找到适宜自己成长的土壤比什么都重要。第二个,我们要对于特殊孩子要打开他的心灵,就需要有特殊的教育方法,也就是说有针对性的教学。另外我们对残疾孩子的爱不仅仅是家庭的爱,更重要的社会、学校、周围环境全方位的爱。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不是我们有多少财富,生活多么富足,而是对弱势群体的关爱。”徐德霞说。
曹文轩:殷健灵属于那种可持续性的作家
北京大学教授、国际安徒生奖获得者曹文轩先生认为,殷健灵属于那种可持续性的作家,她的写作一直在均匀地进行,我们总能在等待一段时间之后看到她的新作如期而至。“这么多年来,也许她的写作从未发生过井喷式壮观的景象,但也没有令人感觉漫长的蛰伏期,这样速度的控制让人感觉到她的写作是属于她一生的时光,她会按照这样的节奏写下去。关键是她的每一部作品都保持在较高的文学水准上,在这里我们很难联想到重复、停滞这些词。”
曹文轩指出,殷健灵的作品题材大相径庭,人物总是两样,很少有作家像她这样涉及如此广泛的生活领域,不久前还在修道院流连,在地震废墟上唏嘘,现在又把视角放到了聋校。
“人物形象千差万别是她的作品留给我们的深刻印象,她似乎又有一些只属于她个人的美学元素,将这些作品和谐的统一起来,她有她的情感表达方式,她有她的小说修辞,她早已形成了自己的叙事风格。”
王林:《象脚鼓》是中国版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人民教育出版社少儿中心主任、儿童阅读专家王林博士在盐田会上表示,残障儿童的这个题材,或者特殊儿童的题材,要写得巧妙,把握好分寸,非常得不容易。“我觉得作家很好的克服了这些难度,她塑造了冬银这样一个独立、自尊、坚韧、阳光、聪明、被人爱同时爱别人的残障儿童的这样一个形象。”
在阅读《象脚鼓》的时候,王林总想起另外一本书《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写的是一个眼睛看不见的外国小朋友的故事,《象脚鼓》是写的一个聋哑儿童学习跳舞的故事,王林觉得这两书在气质上非常得接近。“特别是里面有一个细节描写到冬银在第一次学习舞蹈、接触象脚鼓,开始接触舞蹈的时候,整个心理的变化,这种喜悦,和我们在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沙利文老师带着小女孩,通过水来学单词,这个印象非常深刻,而且也非常相似。所以让我自己来概括这本书的话,我觉得它是一本中国版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崔昕平:传递了平等与尊重的呼唤
太原师范学院硕士生导师、著名评论人崔昕平教授认为,《象脚鼓》体现了殷健灵老师一贯以文学介入现实,有文学意图的问题意识,这次她是聚焦到了药源性失聪儿童的群体,这个群体是非常庞大的,一个值得我们去关注的群体。
崔昕平说,他的一个发小就是一个因为药物致聋的小姑娘,两人曾经一同成长。“这部作品传递了一种平等与尊重的呼唤,因为作品中有一个地方提到了一个选择,这个选择是我的发小当年同样面临的选择。什么选择呢?就是这个家庭已经想方设法弥补,比如说辞去公职的妈妈每天教孩子发音识字,用自己超出家庭的承受能力的付出去买助听器等等,这些真的是发生在我发小身上的事情。但是最终最大的选择点,就是当她该上学的时候,她究竟去读一个正常孩子的学校,还是去读一所专门为他们设置的特殊教育的学校。我觉得这个选择,是我们当代社会需要回答的一个选择性的问题。所以当我读到这个作品当中,冬银的父母最终选择让她到特殊教育的时候,她终于找到了一个平等的天地,就是我们和别的孩子都一样,可以疯玩、可以大笑,这是对孩子一种成长环境非常好的选择。”
钱建平:将《象脚鼓》搬上银幕,基础非常扎实
麦耐影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钱建平先生说:“我读完《象脚鼓》这部小说,非常振奋,这里面的元素,一个红遍大江南北的舞蹈,一支傲然挺立的队伍,一位感人至深的代表人物,一种奋发昂扬的精神,一代人成长的青春绽放,呈现着美轮美奂的艺术,弘扬着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东方内涵。所以,就这些元素来说,要把这个小说作为基础搬上银幕的话,基础是非常扎实的。”
钱建平指出,小说当中有很多很好的细节。“比如主人公与姐姐的关系,与父母的关系,与同学的关系,与老师的关系,殷健灵的写作能力特别厉害,有很多好的细节。好的细节对于一部电影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接下来我们如果要做的话,后半部分的细节还需要补充,比如在排练《千手观音》舞蹈的过程当中所遇到的难以想象的困难,主人公是如何克服的。所以,这个也是我们接下来可以有非常有创作空间的一个地方。”
殷健灵:我找到了邰丽华之所以成为今天的邰丽华的答案
儿童文学作家殷健灵女士在研讨会上说:“我还记得在夏末初秋的傍晚,我从位于宜昌的邰丽华爸妈的家里走出来,走到长江边,我心里一直留存在白天他们带给我的和暖温煦的感觉,我一路沿着长江边走,看着跳舞的人、散步的人、夜里钓鱼的人、发呆的人,还有骑着小自行车来回穿梭的孩子,还有江边的乱石滩和影射在江面的萤萤的光,我想这就是我们平常琐碎的生活,而我们每个人走的每一步都会留下痕迹。也就是在那一刻我找到了邰丽华之所以成为今天的邰丽华的答案。”
而当她后来写完了《象脚鼓》以及另外一部邰丽华励志报告文学,即便和丽华很少见面,殷健灵对她已然非常熟悉和亲近了。她们之间早已不再用“您”这样的尊称,相互之间以丽华妹妹、殷姐姐相称。
“所以要特别谢谢丽华,她毫无保留的坦诚付出,对这部虚构文学作品给予了最大的宽容。我想这是她的胸襟,也是她的修养和境界。”殷健灵说。
编辑:黄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