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武纪68天闪电过会科创板:三年亏16亿,昔日金主华为变对手

南方都市报APP • 政商数据
原创2020-06-04 11:05

成立4年,融资近50亿元,亏损16亿,估值280亿,AI芯片独角兽在递交招股书68天后过会,成功登“科”。

6月2日晚间,科创板上市委发布2020年第33次审议会议结果公告,中科寒武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寒武纪”)首发上市获得通过,此次IPO拟融资金额为28.01亿元。

寒武纪.png

寒武纪主要专注于各类云服务器、边缘计算设备、终端设备中人工智能核心芯片的研发、设计和销售,拥有“天才少年创业”、“背靠中科院“、”华为供应商“等光环。在其IPO之前,便吸引例如国投基金、科大讯飞、阿里创投、联想等一众明星资本加持。

不过,南都记者注意到,寒武纪的光环背后阴影亦存:业务依赖单一客户以及关联方、三年持续亏损且2020年也大概率延续亏损态势。

此外,于市场而言,提及寒武纪,绕不开的则是华为海思,这个曾经支撑起其全部营收的“金主”如今已实现自研IP,与寒武纪渐行渐远,从大客户变成竞争对手,甚至挑战。


创始人出自中科大少年班,股东榜闪现马云身影

从3月26日申请在科创板上市被上交所受理,到6月2日首发过会,寒武纪仅用了两月有余的时间,刷新科创板的审核速度。而寒武纪闪电过会的背后,一方面是对其基本面的认可,另一方面则得益于目前我国的市场环境对芯片行业的大力支持。

实际上,寒武纪于2016年3月创立,从起步到上市才四年的时间,与行业前辈英特尔、英伟达等相比还是个孩子,长跑才刚刚开始。创始人陈天石有着不凡经历,16岁考入中科大少年班,31岁创立寒武纪,研发出首款人工智能芯片。

寒武纪的主营业务是人工智能核心芯片的研发、设计和销售,主要产品包括终端智能处理器IP、云端智能芯片及加速卡、边缘智能芯片及加速卡以及与上述产品配套的基础系统软件平台。成立伊始就快速实现了技术的商业化输出,先后推出了用于终端场景的寒武纪1A、寒武纪1H、寒武纪1M系列芯片,基于思元100和思元270芯片的云端智能加速卡系列产品以及基于思元220芯片的边缘智能加速卡,“云边端”三条产品线已经完备。

南都记者注意到,寒武纪在IPO之前就已经是明星公司,经历了多轮融资,其战略投资者既包括阿里巴巴、科大讯飞、联想等知名互联网科技企业以及中科院,还出现了国投基金、国新资本等“国家队”基金的身影。

寒武纪股东.png

寒武纪股权结构(发行前)

资料显示,寒武纪最近一次外部融资发生在2019年9月,南京招银出资8亿元,获得寒武纪上市前3.61%的股权,粗略计算,彼时对应的公司估值约221.6亿元。创始人陈天石直接和间接合计持股约为34.36%,为公司实控人,以发行前估值来计算,陈天石身家约76亿元。


三年亏损16亿,研发费用占比超100%

作为国内AI芯片的先行者,寒武纪头上的镁光灯一直存在,赞誉与争议同在:营收增长,亏损扩大;和华为海思的关系“渐行渐远”;主营业务路径变化;公司的发展前景……

招股书数据显示,2017年-2019年,寒武纪营业收入分别为784.33万元、11707.52万元、44393.85万元,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分别为-38070.04万元、-4104.65万元和-117898.56万元。营收虽然暴涨50余倍,但三年也实打实亏损了16亿。

寒武纪3.png

(寒武纪三年业绩情况)

业内人士指出,AI芯片行业本身是一个资本密集的赛道,烧钱发展,以时间换未来是常态,作为一家选择AI芯片赛道的企业,寒武纪或许需要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忍受亏损状态。

究其原因,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研发支出;二是股权激励计提的股份支付金额。

数据显示,2017-2019年,公司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例分别为380.73%、205.18%、122.32%。最近三年累计研发投入合计8.13亿元,占最近三年累计营业收入的比例为142.93%。截至2019年12月31日,公司研发人员680人,占员工总数比例高达79.25%。

此外,近三年寒武纪累计支付了超13亿的股权激励,特别是2019年,股权支付金额达9.4亿元。

另一方面,从主营业务来看,虽然未脱离智能芯片制造主业,但重点开始发生变化,原先毛利率达99%的终端智能处理器IP业务逐渐收缩,云端业务与智能集群计算系统逐渐成为新的营收增长点。

2017年至2018年,终端智能处理器IP”是寒武纪的核心业务,分别为其创收771.27万和1.17亿元,占公司营收比例为98.95%及99.69%。

2019年,“智能集群计算系统”成创收大户,全年创造2.96亿产值,占公司总营收的66.72%,不过毛利率为58.23%。

2020年一季度,公司则迅速云端化,其“云端智能芯片及加速卡”业务成为主流,占营收比为57.3%。根据2019年的数据,云端芯片的毛利率为78.23%,亦低于此前的99.9%。

主营业务重心的迁移,导致其综合毛利率从99.9%下降至2019年的68.19%,再加上费用居高不下,持续性的亏损也不难理解。


失去华为大订单,“金主”变对手

除了亏损之外,寒武纪还面临依赖单一客户和关联交易问题。而这两者,则迈不过华为海思以及中科院。

根据招股说明书的信息,不难发现,寒武纪前五名客户的销售收入占比分别为100.00%、99.95%和95.44%,前五名客户集中度较高。且2017年至2018年,第一大客户均为华为海思。

客户.png

寒武纪三年主要客户

南都记者发现,2016年,刚刚成立不久的寒武纪便推出了首款智能处理器IP寒武纪1A。随后,寒武纪1A这个IP集成到华为麒麟970处理器上,并搭载在了华为当年的旗舰手机Mate10上。此后,寒武纪又推出升级版的IP“寒武纪1H”,同样被集成到麒麟980处理器上。

与华为的合作不仅让寒武纪在业内名声大噪,同时也实实在在挣了钱。

数据显示,搭载麒麟970和麒麟980处理器手机的出货量已过亿台。2017年至2018年,得益于IP授权,寒武纪分别入账771.27万元、11425.52万元,占营业收入比例高达97%以上,可以说,华为海思是名副其实的金主。

不过,2019年事情发生了改变,华为海思新推出的麒麟990选择采用自研NPU,不再继续采用寒武纪的IP,“华为撤单”一词的热度高居不下。

反映到营收方面,则体现在华为海思为寒武纪贡献的营收大幅减少为6365万元,仅占当年公司营收的14.34%。

更重要的是,寒武纪不但失掉了这个最大的客户,并且坦言“华为海思未来与本公司在终端、云端、边缘端人工智能芯片产品领域均存在直接竞争”,这意味着,客户直接变成了竞争对手。

寒武纪在回复科创板上市委的问询函时表示“公司短时间内无法找到可以替代华为的客户,且未来华为继续大量采购公司产品的可能性较小,预计2020年终端智能处理器IP业务收入仍将下滑。”

好在寒武纪的目标也不是成为一个一家终端IP公司,据陈天石此前透露,做终端IP是为了向大家证明自己的能力,走下去,就会累积一些资本和名望,拿到一些钱,接着就可以做云端芯片。

事实上,寒武纪2017年便开始做云端智能芯片,业务也逐渐转向云端以及智能计算集群系统业务。

翻看2019寒武纪的前两大客户,分别为珠海横琴新区管理委员会商务局和西安沣东仪享。两者的特殊身份比较特殊,均为政府采购。采购的产品,则是智能计算集群系统,合计金额为2.88亿,占该业务营收2.96亿的97.3%,占寒武纪当期营收的64.91%。

而公司在2019年的第三大客户,则是中科曙光,其是寒武纪第二大股东中科算源旗下的子公司。2019年,公司云端智能芯片及加速卡销售收入7888.24万元,其中向关联方中科曙光销售加速卡6384.43万元,关联销售占比为80.94%。值得注意的是,横琴项目一期的项目总集成方亦是中科曙光。

持续亏损、短时间无法盈利、IP业务无法持续发展、客户集中度较高等问题都被写进招股书的风险提示里,寒武纪上市之后的营收能力和前景,是市场关心的核心点。

而在问询回复中,寒武纪表示2020年,公司主营业务收入预计约为6亿元至9亿元,同比增长35.15%至102.73%;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预计为-6.5亿元至-4亿元,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预计为-8亿元至-6亿元。这意味着,公司上市首年还将巨亏。


采写:南都记者 叶露

编辑:甄芹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