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3日是“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东莞茶山组织开展了“非遗传承健康生活”2020年茶山镇非遗大讲堂及非遗体验活动,进一步聚焦非遗在大众健康生活中的重要作用,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保护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浓厚氛围。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茶山镇通过建立“1+N”“非遗+”等工作模式,推动非遗传承保护工作取得突出成效。
6月13日,多个非遗体验项目在茶山镇南社明清古村落传统文化主题景区举行。在非遗大讲堂上,茶山邀请了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中文系教授刘晓春授课,以《多元行动方、遗产共同体与非遗的保护传承》为题,解读了我国非遗传承保护的现状和发展,提升群众对非遗保护的意识。
同时,茶山还在南社明清古村落的不同祠堂内举办了茶山公仔、茶山绸衣灯公、茶园松糕等本土非遗美食、技艺的亲子制作体验活动,以及举行太极、旗袍秀等表演活动,加强了青少年一代对本土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进一步拉近非遗与群众的距离。
据介绍,近年来茶山全面发动非遗干事、民间传统文化爱好者以及文艺协会等力量,形成调研团队,深入基层开展文化遗产资源的普查工作,成功挖掘茶山绸衣灯公、南社斋醮等一批优秀传统文化资源。首创建立“1+N”“非遗+”的工作模式,以非遗调查研究工作为中心,逐步完成“非遗+制度”“非遗+活动”“非遗+课堂”“非遗+宣讲”四大工作体系建设,系统形成非遗工作年历。
其中,“非遗+制度”拟定《茶山镇文化精品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制定“非遗”传承人奖励标准,对国家级、省级、市级非遗传承人每年给予一定的奖励扶持;“非遗+活动”借助茶园游会、南社斋醮等民间民俗活动项目,探索非遗与文旅融合发展新路径,助推旅游产业提档升级,加速形成全域“文化+”“旅游+”的非遗保护新格局;“非遗+课堂”大力推进非遗进校园、进社区、进基地工作,共计已培训学生1万多人次,力图培育一批能掌握一门非遗技艺的小传承人,为非遗传承孕育人才。
采写:南都记者 韩成良 通讯员 茶山宣
编辑:韩成良